隔了一會兒,杜小曼回道:ldquo我再想想辦法。rdquo
ldquo行,那怎麼能聯繫上你母親呢?rdquo
沒多久,杜小曼發來了一個地址,備註是她母親的住址。
彭冬冬看著時間,心裡權衡著優先級。他很清楚,這個採訪是報導的關鍵節點,不能再拖延了。但與此同時,他又得去參加宣傳部的重要會議。
由於時間緊迫,彭冬冬拿起剛收到的地址,遞到小黃面前。
ldquo小黃,有個任務給你。rdquo
小黃聽到有任務,立刻從座位上起身,精神為之一振。
彭冬冬將杜小曼的簡訊內容大致講了一遍,又把採訪提綱交給小黃,叮囑道:ldquo這是杜小曼的母親的地址。你需要去見她,重點問清楚這幾個問題。尤其是這些細節,一定要帶點情感,但別太用力。讓對方覺得你是來傾聽的,而不是逼問的,明白嗎?rdquo
小黃一邊認真聽,一邊用筆飛快地記著重點,ldquo好的,組長,您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務!rdquo
ldquo採訪是個講究火候的活兒。記住,多聽多觀察,別怕問問題。遇到什麼突發情況,隨時給我打電話。rdquo
ldquo明白了!rdquo小黃笑著回答,接過提綱和地址,飛快地收拾東西準備出發。(未完待續)
第16章
登門拜訪
【前言】在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無法言表的痛苦與困境。這些痛苦或許源自家庭的裂痕,或許源自社會的不公,亦或是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孤獨。正是這些隱形的傷口,往往在歲月的流逝中漸漸被掩埋,成為無法觸及的禁區。然而,沉默與迴避從未能帶來真正的平和,反而加深了無形的隔閡和痛苦。
宣傳部的會議一結束,彭冬冬就快步走向柜子,取出手機。剛打開屏幕,密密麻麻的小黃未接來電和簡訊映入眼帘。
他心裡也明白,這種情形和他當年剛入職時是一樣的,遇到不懂的問題總是反覆去找帶他的老師,問題一個接一個,腦袋裡滿是迷茫。要是當時老師沒有理會他,他心裡就會像被堵住了一樣,既懊惱又焦急,那時的他還沒有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因此,他並不責怪小黃,而是耐心地一條一條將她發來的信息仔細瀏覽著。
第一條:
ldquo組長,黃女士說不接受採訪,我在她門口說了很久。rdquo
第二條:
ldquo組長,我又跟黃女士溝通了,但是她出門去了,讓我在樓下的花園等她。rdquo
看到這些消息,彭冬冬皺著的眉頭稍微舒展開了一些,小黃雖然是新人,但能堅持這麼久,說明她真的在努力解決問題。
然而,當他翻到最後一條消息時,整個人猛地一愣。
ldquo組長,我被她打了。rdquo
他看了看手錶,距離最後一條消息發送時間不到十分鐘,立刻撥通小黃的電話。
ldquo小黃,你怎麼樣?現在情況如何?rdquo
電話那頭,小黃的聲音聽上去還算平靜:ldquo組長,沒事了,我現在還在黃女士的家裡。剛剛的事其實是誤會,我耐心地跟她解釋了,她才消了氣。rdquo
彭冬冬鬆了口氣,但還是追問:ldquo真沒事?有沒有受傷?如果有傷,一定要先去醫院看看。rdquo
ldquo真的沒事。rdquo小黃語氣稍顯不好意思,但隨即又有些猶豫,ldquo只是helliphelliprdquo
ldquo只是什麼?說吧,別擔心。rdquo
ldquo只是helliphellip我從早上到現在,都在和黃女士溝通,她一直不願意接受採訪,我不停地做思想工作,結果浪費了大半天,好不容易她才肯和我說兩句。rdquo小黃語氣里透著些懊惱,像是在為自己沒有效率而自責。
ldquo小黃,你做得很好。溝通是記者的基本功,沒有任何報導是輕而易舉的,尤其是這種敏感話題。能夠堅持這麼久,已經很不錯了。rdquo
ldquo謝謝組長關心。rdquo
ldquo這樣吧,你先穩住黃女士,我馬上過去。rdquo
ldquo好的,組長。rdquo
掛了電話後,彭冬冬迅速整理好會議材料,步伐匆匆地離開宣傳部大樓。
彭冬冬一路驅車來到黃雪梅的家樓下,剛停好車,就聽到樓上傳來的陣陣嘈雜聲,還夾雜著打砸東西的聲音和一連串憤怒的叫罵。
ldquo滾!滾出我家!誰讓你來的!你們這些拿著國家錢的記者,沒一個好東西!更沒資格在我家裡問這問那!我不歡迎你!rdquo
彭冬冬的心一下子揪緊,立刻加快腳步,沿著樓梯三步並作兩步地往上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