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主真是贵人多忘事,当初惹下破家灭族的祸事,还要一个废物兜底擦屁股。
是不是以为当初参手的人都死绝了,就没人会知晓你杨家主当时所做的!”
杨修显然是想到了什么,神情一变,竟也放着杨玄不顾礼数转身离去。
一夜之间,暨阳县的老百姓们突然发现通渠水位下降了不少。
“怎么回事,这水怎么少了一大半!”
全县人民的生活用水、牲口田地的给水都来自于这条通渠。
渠道上盖着青石板,尤其是旱灾期间减少了水汽蒸发,才能不断流,依然供养着暨阳县。
要用的时候,移开一块特留的石板,甩绳桶下去打水,一摇一晃拎起来。
要等显贵们优先取水,才能轮到老百姓们。
一个个排队打水的这会儿,就听咚的一声,是木桶撞上石板的声响。
就有人奇怪,怎么就触底了!
手上试着拎起,轻飘飘的没有坠感,最后提出来一看,桶底就一层浅浅的水。
后面等着用水的老百姓急得围拢上来,一般取水都是将家里的水缸注满,可以用上一周左右的时间。
等下一次再过来打水,重新补充,有规律性,也就是说老百姓家里面没剩下多少水了。
“大伙帮把手,咱们把石板掀开来看看,瞧个明白!”
嘿呦!砰的一声落地,大伙一看,好家伙!通渠里的水就剩下一指头深了,这下子场面就乱了。
“是不是上渠那边,被什么堵上了。”
“对对对,不要急。”
“怎么能不急,家里就等水做饭,还有牲口要喂水。
要是不打仗,咱还能出城,去霸水河挑水,眼下城门都封锁了。”
上渠确实不进水了,但不是堵塞物的原因,纯粹就是霸水不给水了。
没道理啊,旱灾一年下来,河位是降下了不少,但积水量还是足够的。
当初先帝那会重视修水利,暨阳征了不少的劳役,从霸水河主干,分支改道了一条通渠入城。
就是为了便利县城百姓生活取水,不用再出城走远,去霸水河找水吃。
那只能是城外的分支河出了问题,从暨阳县往西行走个三四里,就有一条从霸水分径出来的小支河。
上游如今被一批木插排横挡,还有各种草料污泥糊在上面。
上中下游三段分错着一批批插排,格挡了水势,从哗哗哗到淅淅淅。
当然做不到完全断截,只要确保进入暨阳的河水,流量在变少。
不足以供养全县之时必会发生内乱,倒那时,暨阳县的权贵平民为了生存,只能自动打开城门,这也是孙刘黎三军,趁机攻入的最佳机会。
饭可以不吃扛上一周,但水三天不喝是要死人的。
就这么点淅淅流入的喝水,本来吧,经过一夜也能在通渠里积攒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