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市縣誌他翻了又翻,卻幾乎毫無所獲,只有一篇清朝乾隆五十二年也就是1789年,北邙安樂縣一位名叫陳無離的陰陽家畫過一幅畫,反駁袁枚《子不語》中《煞神受枷》篇中對「煞神」形象的杜撰醜化。
陳無離是這樣記述的:
煞女,貌若天仙,姿如幽蘭。非倉山居士雲之:紅髮圓眼,長丈余,飲饌粗鄙。
倉山居士就是袁枚。陸平翻到這裡的時候,起初以為就是這位名不見經傳的陰陽家在攀附大文豪,吸引旁人注意力,好使得自己增加一些虛名,直到他看到陳無離畫的煞女圖:
美艷纖細的女子,眼如星河,唇如紅櫻。
安樂縣縣誌里應是臨摹的畫作,「煞女」的面容五官也是中國畫常見的寫意風格,但是正是由於這種寫意反而將畫中女子的妖邪之氣放大。
紅唇如血,白牙森森。伶俐凌厲,攝魂殺身。
一瞬間,陸平彷佛看到了石門山的女像。
縣誌屬於館藏圖書,陸平借不出來。他蹬上自行車,回到博物館,借了照相機,把北邙縣誌里的這頁拍了下來。
他將陳無離的畫像照片與初入墓室時拍的石門壁畫女像照片放在一起請同事比對,可是卻大家都無法確定這是一個人:縣誌上畫的容貌是模糊不清的,說不上一點也不像,但是也不能就此決斷就是一個人。
在此後的一年裡陸平翻遍了北邙所有縣的縣誌都找不到「陳無離」這個陰陽家,甚至他翻遍了各地陰陽學派相關記載也都沒有這個人。
「陰陽學」是一派很古老的學說了,早在夏朝時期就已產生,認為陰陽是天地萬物泉源。戰國時期,齊國人鄒衍把事物內部的力量分為此消彼長的兩種力量,分別是「陰」和「陽」,認為天地萬物都依照此法則孕育,傍生。
唐代隨著遣唐使傳至日本,而在中國朝代更迭中則逐漸式微。
或許這個陳無離名不見經傳,或許這個人不想被人記載在冊。
他僅有的一次記名在冊是為一個「煞女」鳴不平,反駁學識淵博的袁枚記錄的「煞神」醜化了煞神。
線索到陳無離這裡斷了,查不下去了。
1997年,夏夜,他躺在鋪了涼蓆的沙發上和溫以朴一起看「香港回歸」閱兵大典。
七月初,正是炎熱,陸平把身上襯衫領子的冰絲T恤衫脫掉,團成一團,往身後擲,胸口口袋裡的筆記本和筆掉落,砸在了溫以朴臉上。
溫以朴有些不滿,他捏著筆記本準備興師問罪,卻看到了裡面夾著的兩張照片,他小手舉著對著冷白的電棒燈看了又看這兩張照片,他說:「爸爸,這是我小時候見過的嚇人的姐姐嗎?」
陸平剛想反問他:你才七歲,你小時候是幾歲,可是他扭頭看到了溫以朴手裡捏著的兩張照片:
一張安樂縣誌陳無離畫的煞女像,一張石門壁畫上的唐代女子像。
陸平一下爬起身,指著兩張照片問溫以朴,「兒子,你看得出來是一個人嗎?」=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