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柳舉手:「因為糧食不多,交完稅後剩下來的很少。而且一大家子子子孫孫住在一起,人多,地卻不多。家裡剩餘的糧食平分到每個人身上後,都很少,沒有人可以吃飽。」
張梓若點頭,「沒錯。四海無閒田,裡面有多少是屬於百姓的呢?我們先不說達官貴人的土地有多少,單說百姓自家的。
地里種上糧食,一年辛辛苦苦忙到頭,畝產平均100多斤到200多斤不等。當然土地特別肥沃的也可能達到300多斤。但在我們這裡不多見。
根據規定,夏秋兩稅,交三成糧食。但交糧時,會出現穀物被老鼠、麻雀等吃掉,或者人為毀壞的情況,官府需要彌補這部分損失,所以向百姓多徵收一部分穀物,這就是所謂的『加耗』。
有時候,官府徵收的加耗是一石穀物加耗兩斗。有時候加耗是正稅的2到3倍。
此外,百姓交糧需要自己運輸,如果不自己運輸,就要掏一筆錢或者糧食,稱為腳費或腳錢。
大家可以自己算一算,一畝地,一畝不是特別肥沃,也不是特別貧瘠的地,收糧一百多斤,交去三成稅,交去加耗的糧食,還剩多少?
這一切還需要有個前提,碰到的父母官不是一個橫徵暴斂者,只是正常收稅。但凡有其他苛捐雜稅,百姓手裡還能留下糧食嗎?即便有,能讓一家人撐過一年嗎?
河灣村臨河而居,灌溉相對方便,產量算是比較高的。但交完稅後,依舊有人家揭不開鍋,吃不上飯。」
「糧食產量高的河灣村尚且如此,土地貧瘠的村莊呢?會不會有更多的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卻連飯都吃不上,活活餓死?」
學生們沉默。他們絕大部分人家庭條件好,也根本無需考慮這些。到河灣村來,即便經常見農人辛勤勞作,也並無太多感想。
今日方知他們如此勤勞,竟然還有餓死的風險。
「如何避免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局面?」張梓若問,「我們有什麼能做的?在有限的條件下,我們可以想辦法提高糧食產量。」
「育種,施肥,除蟲等等,都屬於提高糧食產量的措施。以後你們的課程會加上這一項。」
「我劃分了幾塊實驗田。大家可以進行對照實驗。糧食,關乎國計民生之大事。為提高糧食產量,作出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讚揚的!」
「倘若你們能汲取優秀老農的經驗,發明創造出更好用的農具,總結出更好的種植增產方法,編製成書,教授他人,也許會像其他大家一樣青史留名。我願稱之為農學家。」
學生們微微睜大了眼睛。種地也能有如此成就嗎?
張梓若笑道:「歷朝歷代,凡經典之作,皆流傳於後世。農業是任何朝代都極為重視的存在。哪個朝代不想糧食增產呢?哪個明君會忽視一本集大成之作的農業經典呢?
若有集大成者,必也受人推崇,歷經千百年而聲名不朽。」
原本因為要去漚肥而心中不舒服的方遠,瞬間感覺自己要做的事多了一絲鄭重和神聖。他坐直了身子,神色平靜且堅定,再無絲毫的不情願。
他漚的是肥嗎?他漚的是國計民生!是百姓生存之根基!
家中有鋪子的陳澤舉手詢問:「夫子,除了增加糧食產量,還有其他的辦法嗎?世上有沒有產量更多的糧食?
就像剛開始大家都種小米,後來人們發現麥子能吃且產量高,就種麥子。要是有產量更高的糧食,直接讓百姓換一種糧食種不就好了嗎?」
張梓若眸光一閃,心下暗贊,好苗子!
第213章 人傑地靈好地方
學生能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且提出一個很好的想法,張梓若尤為高興。
「這個想法很好,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思路!跳出了尋常的條件限制,另行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非常聰明!」
張梓若大大誇獎了陳澤一番,心情愉悅道,「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苜蓿、葡萄、石榴、芝麻、蠶豆、核桃等一干植物種子。這些都是外來的農作物。」
「這些農作物,我們本土沒有,但外域有。同理,產量更高的農作物,我們這裡沒有,但外域可能有。
我老師曾聽人提過,說海外大陸上有口感不錯,且產量極高的糧食。
只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探索。假如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遠渡重洋,探索未知疆域,也許就能找到產量更高的農作物!」
因為自己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答案,而且這種答案很有可能實現,陳澤極為興奮,同時又有著不解。
「夫子,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去探索?張騫能去,為什麼現在沒人去?」
張梓若笑盈盈道:「張騫出使西域,一路遭遇了多少危險?要到更遙遠的大陸去,也許要穿過波濤洶湧的海洋,還要面對各種突發的危險。
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有強大的武力,還要有足夠好的可以遠航的船隻,以及經驗豐富的船長、船員等。」=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16_b/bjZQv.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