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兩語之間,評委便去了一半。
寧家尤不滿,普通讀書人又哪有資格評判他兒子講得好不好呢?
寧夫人又問另外三個評委的身份。
「沒功名?沒功名的去掉!」
「林舉人?既是舉人,暫且留下。」
「燕公子?哪個燕公子?」
於縣丞:「京城燕家,燕春回燕公子。」
寧家人齊齊將目光轉向負手而立的燕飛。
燕飛看也不看他們一眼,只望著畏怯不安的百姓,神色冷峻,也不知在想些什麼。
寧旭露出到此之後罕見的謙和:「既然是燕公子,自然是有資格擔任評委的。」
於是,評委確定為縣令、縣丞、燕飛、林舉人四人。
於縣丞拱手退出:「我才疏學淺,平日也疏於讀書,做評委不過濫竽充數。此次比賽,若是投票,三個評委正好決出勝負。四人反倒不美。我這濫竽充數的便不多占位置了。」
林舉人同樣想要退出,結果被於縣丞誇讚著按下。於縣丞則腳底抹油,同其他評委混入觀眾區。
被暫時取締了評委之位的讀書人,本覺得羞憤——五個讀書人評委當中,只有他被踢了出去,自然顏面無光,倍覺羞辱。
但見於縣丞都沒做評委,還樂呵呵地同他說話。他頓時心中好受許多,但望向只有三人的評委席時,目光格外堅定。他一定要考科舉得功名!再不能被人如此看低!
身為主持人的沈數上台宣布加賽的事情。
台下一片安靜。
至於比賽規則,因為三人要進行專門的比試,單純的講學評分不大適用。
縣令望向熙熙攘攘、寂然無聲的百姓,望向被取締了評委之位的里正等人,望向守在畫架旁邊,昂然挺立的張梓若,默然片刻後,說道:
「既然三人要進行比試,不如共講一節課。本節課就講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講得最好者勝。」
對於這個比賽規則,大家皆沒異議。
但是對於結果,許多人都抱有悲觀的態度。
河灣村的村民和常來講學大賽的百姓們多希望小夫子和沈照贏,然而他們到底年紀小,又不比人家自小讀書多。
便是讀書人,也更看好寧韶。
哪怕不喜歡他們一家子的做派,也不得不承認,寧韶身為知府的嫡孫,自小便有著遠超常人的啟蒙優勢。怕是丫丫學語,聽的就是詩經論語了!耳濡目染之下,自小便會知道許多典籍內容。
況且看昨晚寧韶出的題目便知,此子聰慧。
數項優勢疊加,哪怕是縣城讀書人家的孩子都未必比得過人家,更何況是生於鄉野的顧雲淮和沈照呢?
台下的於縣丞都暗暗搖頭,覺得這是一場早已註定的比賽,另外兩個小傢伙恐怕要白費力氣了。
台上,沈數問:「誰先來?」
「我!」寧韶最先上台,掃一眼等在台下的顧雲淮和沈照。他揚得意地起腦袋,背著雙手,胸有成竹地開始講課。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說,對於百姓,可以讓他們按照我們的要求和意志去做事,但是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台下的百姓們雖未說話,但臉色都不大好看。他們咋就不能知道呢?難道他們就只能幹活不成?
第241章 不是暗嘲,而是明諷
寧韶對他們的神色視而不見,只說道:「聖人之道不是你們能懂的!」
「你們不懂,但是跟著聖人走,總是沒錯的!」
「就像是讀書背書,讓你們背一本又一本的書,剛開始不明白,但不需要問那麼多為什麼,背就對了!但是某一天,你忽然就會明白你所背的某一篇文章的意思!」
「如果你一開始沒有聽話的去背書,那你永遠也不會明白你所經歷的事情所蘊含的道理,也拿不出什麼學問去對照學習。」
「只要你聽話的背了,你遲早有一天會明白!這就是為何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
「聖人之道高深莫測,你們一時半刻是理解不了的。先按照聖人的要求和指導去做事,自然會受益!也許某一天你會漸漸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讀書人聽他說起背書之事,多有共鳴。
他們許多人讀書,講究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一開始,裡面的道理也不大明白。但某一天經了事,忽然就明白書中的意思了,有種恍然大悟之感。心中自生歡喜,感慨先人之智。=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16_b/bjZQv.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