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不是哪家公子的东西,放错位置了?
不等纪元问,就见严训导,助教郭夫子走了过来。
今日早上,不是郭夫子的课啊。
“纪元,这是县丞大人写给教谕的信件。”郭夫子笑眯眯道,“你来读一读。”
县丞的官职,只在县令大人之下,算是整个正荣县的二把手。
教谕不止是他们的校长,更负责正荣县所有学生。
副县长写给教育局局长兼他们校长的信,让他读干什么啊。
见纪元一头雾水,郭夫子也不逗他了,自己打开信件,开口道:“那我来读吧。”
“程教谕台览:
县学子弟纪元,年九岁,资质上佳,机敏过人。”
剩下的纪元感觉自己听了跟没听一样。
反正大概意思是,你们学校有个学生叫纪元,聪明得很,机灵的很。
为什么呢?
因为他在休息的时候,找到了可以医治病牛的方法。
而且他还大公无私,把方法传授给身边的人,丝毫不谋取私利。
这就是白居易说的“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大丈夫贵在让天下民众都得到惠益,并不是只关心自己一个人的利益。
又说,“君子之德风”,一定会影响整个县学的同窗。
意思就是君子的道德品质就像风一样,会让身边的人都感受到。
最后再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纪元德才兼备,堪称县学表率。
才是德行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有才的人没有德行,就会危害社会,有德但无才的,也不能实行其德。
但像纪元这样德才都有的学生,真是县学学生的楷模啊!
普通人夸一句德才兼备,或许是随便说说。
现在把圣人说的话都拿出来了。
又用现实来印证这句话。
会治疗病牛,这是有才。
愿意分享方法,这是有德。
这还不是德才兼备,那什么是?
这样的人,不是表率又是什么?
纪元满脸通红,捂着脸不敢看众人。
不至于,真的不至于啊。
县丞大人的信,夸的是不是他厉害了。
这还当众读出来?!
他尴尬的都要抠出大别墅了啊。
再结合上面什么君子之德风,还说周围人都会被这样德才兼备的人影响。
文化人夸起人来,能夸到对方起飞。
纪元感觉他脸上的红意,可能很久都散不掉了。
等他晕晕乎乎回到位置上,拿到轻薄的纸张。
算了!
看在这些东西的份上,夸就夸吧!
他练字的专用纸张都有了,被夸几句怎么了!
他可以忍!
他不介意!
纪元抽空整理下自己的东西。
来县学之前, 他的东西一个人都能搬得完。
现在却不然。
两套四书五经,再加上抄写的经注,治病牛奖励的经注。
还有他平日练字的各种纸张, 还有平时的课业。
以及大海家没事送来的吃食, 再加上许许多多杂七杂八的东西。
如果现在要搬家, 估计要搬好几趟。
毕竟单书籍来看, 他这至少八九十本了,连床铺下面都塞满书。
带过来的银子不用说,不仅没有减少,甚至增加了,现在手头有五十三两银子,着实不少。
纪元本身不爱花钱, 还总有零零碎碎的进账,倒是让纪元把心彻底放在学习上。
现在每日还在学《诗经》,如今已经学了一半。
随着学生们进入状态,诗经博士的讲课速度也在加快。
在县学读书, 稍不留神就会落下进度, 一定要每日勤奋才行。
转眼就要三月月底, 距离月考的时间越来越近。
丙等堂每次考试,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如临大敌。
按照今年的习惯,后二十名依旧要做双倍课业,原本就繁重的课业再加倍,纪元看着都可怕。
他跟钱飞,李廷一起做课业时, 自己这边写完了, 那边还要再写几篇文章,看纪元的眼神都带着怨念。
这份怨念自然化作学习的动力。
考试!
考进前三十五名!
要说县学确实也够狠, 罚写双倍课业的,正好是二十人,正好今年新进来二十人。
几乎明摆着告诉丙等堂所有学生。
老生们不努力,就会被新生超越,对老生来说自然是耻辱,否则王兴志他们也不会发疯到直接去找纪元的麻烦。
对新生来说,一边是努力追赶老生,一边是双倍课业。
为了不写那么多课
', ' ')('业,为了超过对方,肯定要努力学习啊。
再说了,要是作为新生超过老生,那种荣誉感简直倍增。
更让新生们觉得有指望的是,感觉丙等堂的老生们,也不是个个都有真才实学,超过他们指日可待。
这点疑惑也在纪元心头萦绕。
钱飞是县城里的人,他消息灵通,跟纪元李廷解释道:“正荣县的县学有这般模样,其实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
以前的正荣县县学,跟其他地方县学差不多。
那就是所谓的县学,只有职权功能,并未有教学功能。
约等于说,县学说是学校,其实只是教育局,管着下面的私塾书院等等。
再管着每年的县试,以及管理当地秀才生员。
从天齐国开国时的教学功能,渐渐转变为单一的行政机构。
但每个县的县学具体负责什么事务,还是要看当地长官的做派。
如果是懒散的,肯定也懒得管。
若是勤快的,像如今的正荣县,那县令就会把教学也抓起来。
其实这算吃力不讨好的事。
毕竟秀才对本县的作用不算大,哪个县没几个酸秀才。
如果本县出不了举人以上的功名,对县官来说不算什么政绩。
不说举人以上的进士了,单说举人这个功名,整个建孟府出举人的比例,大概在百分之四。
一百个秀才里面,只有四个能考上举人。
再分散到下面县城,出一个举人的概率就更小了,毕竟一个县也说不定没一百个秀才。
不出举人就没有政绩,还要把为数不多的财政拨款分过来。
还是拿正荣县举例子。
各级官员,夫子,博士,加起来有近二十。
三个明伦堂的学生有九十多。
再往下洒洗的仆从,看门的小厮,食堂的帮厨,也有十几个。
这些人的吃喝用度都是钱。
更不用说,正荣县县学还不收学费,每个月还会些纸张,以及四季衣裳。
县学约等于吃力不讨好,还只出不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