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招賢令範圍太廣了,固然是求賢,但是也會讓自恃身份的人不願來。他能招來大賢弟子,招不來大賢本人,能招來的只有懷才不遇和期待做出一番事業的人。
但是有一個具體改字編撰字典的工作,大賢們就很願意來了。
這樣一想,朱平發現公孫弘和皇帝想的還挺周到,就是讓他個人有些鬱悶生氣。
「朱卿的憂慮孤也知道,」已經有膽大的人上去解題,小白半眯起眼睛,「朱卿也說了,這些字簡單好認了不少,要相信我們大晉官吏的能力。
未來有個別不會認不會寫的新字,儘管寫現在周篆就好了,又不是不讓寫。墓碑、銘文、祀文、官印這些,依舊都還用周篆,只是書籍和公文都變一變而已。
這麼折磨的周篆都能用,未來簡單的周字用起來也應該問題不大吧。」
真不是他有什麼奇怪簡體字濾鏡,周篆和諸國的篆書,他看著都還好,閱讀毫無障礙,但寫是真的難寫,而且還是在帛書、竹簡上寫,更麻煩。
還是一步到位,直接簡化一下,編書吧,然後等著一大批人在建安宮工作好了,直接開始上紙印。
朱平疑惑:「書?也需要變嗎?」
這怎麼變,私人的藏書還能逼他們改字重新刻錄不成?
而且「折磨」這兩個字,陛下你用來說周篆真的好嗎??
小白:「私人藏書他們隨意,新字改出來後從晉律和曆法開始變,還有《字典》,是以後大晉官吏從小必學的。」
朱平好奇:「陛下的《字典》,內容到底是什麼?」
一直不說話的公孫弘解釋到:「是改後的所有全新晉字,還有字的讀音、字意。」
朱平一愣,其他不說話但一直豎起耳朵的官員也愣了。
字的讀音都要規範,那豈不是天下間以後都不只寫同一個字,不同鄉音的人也要念同一個字音了?
而且還規範字意,這豈不就是開始把不同的諸國文化也開始合流,只要一個晉的文化了?
公孫弘嘆氣,「只是規定字音,不是禁止說鄉音。陛下在外奔波,聽了一路各地不同鄉音,真是辛苦了。」
眾官員側目,陛下在外奔波是危險又辛苦,但聽不懂當地話和遇上胡人比起來,這也能是辛苦嗎?
小白也戚戚然道:「孤在外,發現不止當地庶族,連大族和官員都有不少人不會洛京官話。
從前求定和孤說各地大多還是只知鄉音,以後一定要讓天下人都說上洛京官話。孤出去才知道他所言非虛,決心承他遺志,為他完成這項事業。」
眾官員們:啊,陛下你在說什麼,我們可也都是先帝臣子,他喜歡抱怨什麼,想做什麼我們還不知道嗎,你這瞎說的有點過分了吧。
唯一一個抱著竹簡不停記錄的刁無忌心想,到底自己和閔帝也是君臣一場,閔帝對他們也不錯,陛下這麼說他就這麼記吧,陛下是先帝叔叔,想給先帝貼金攢點功績,他可以稍微無視一二。
朱平很快反應過來,肯定道:「陛下有此心,平願隨陛下一起,為先帝完成遺志!」
其他官員瞅了眼這麼上道的御史大夫,也趕緊跟著表態,陛下您放心干,我們也都是先帝臣子,他沒完成的事業,我們一起幫先帝完成。
幾道題里,有兩個人上去各解了一題,小白過去宣布他們通過,又給寫上幾個同等級新題,把這個難度範圍內的數學人才篩出了二十四個,又開始進入下一個難度。
他出題的難度一共就分三個等級,第一波篩出二十四人,第二波篩出十人,最後一波就只有兩個了。
又有官員考了這二人,確認他們基礎經義都很好後,大司農和太史令直接一人一個,很強勢的把人要到自己那裡那裡。做有品級的屬官。
有品級的屬官名額沒了,還有幾個普通小官的名額,第二波其他八個人,大司農很強勢的搶走六個,太史令只搶到了兩個。
而剩下的十四個人,只能是很遺憾的表示暫時沒有官位。不過大司農和太史令還有少府令都表示,只剩無品級小官了,俸祿可以在洛京餬口,要來的話等下就出去報名登記,覺得自己還有其他才能的,繼續回去按號碼排隊。
願意今天來的,大部分都是沒什麼門路能把才學展現出來的,這時候能有一個出路,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
只是一些人對無品級小官還是不太能接受,選擇回去排隊,展示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
已經選好部門官位的士人出宮,其他人出去繼續叫號排隊。
三號是淮南人士,曹鯉,是個醫者。
現場沒有人懂醫,朱平提議找個醫官過來考核。
小白擺手:「無事,孤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