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採取的策略是圍城,企圖消耗城中燕軍實力。夏季潮濕悶熱的環境並不適合披甲執兵的將士們作戰,尤其是對習慣了寒冷氣候的北人而言。然而一旦到了秋天,北燕的糧草問題將會得到緩解,北人也更適應氣候,到時候局勢會漸漸變得對南楚不利。
北燕在壽陽守城的將領雖不善戰,但懂如何守城,心氣更比合肥的那位要堅毅許多。
相持的狀態看不到結束的盡頭,楚軍雖然糧草補給不成問題,可士氣卻一點一滴地衰落下去,謝沖見狀,只留下了少數圍城的將士,自己則帶著大部隊退後休整。
收復淮南的幾座城池是謝況給出的最低目標,朝中許多大臣也都支持速戰速決,希望趁著北燕援軍未至切斷補給,並組織一波又一波的攻城。
謝況也向前線發去好幾封軍書,語氣雖不強硬,但言辭中處處透露著希望謝沖能夠早日拿下壽陽。
然而謝沖並沒能回應眾人的期待,反而將大軍拖在合肥,美其名曰撫慰城中百姓,同時等待秋天補充糧草後再出兵。
明明順利攻占了合肥,但謝沖卻沒有愈戰愈勇,反而心生卻意,謝況覺著實在奇怪,可具體的誘因恐怕要到前線軍中去才能查明。
但皇帝若是派人到前線,表現出對於將領的不信任來,恐怕會適得其反,壞了軍心。
因此,遠在京城的謝況也束手無策。
謝宜瑤知道,謝沖是害怕了。
現在他的肩上擔負著南楚上至帝王下至軍民對於收復故土的期待與執念,比起動力,這份期待對於謝衝來說更是一種無名的壓力。
謝宜瑤想起同樣曾經按兵不動、不聽君令的郭遐,和謝沖不同,他當年的舉步不前更多是出於利益。謝況出於多方考量保下了郭遐,這次他駐守姑孰並整裝待發,顯然有戴罪立功的想法,因此並不愁他再次上演臨陣脫逃。
但謝沖卻沒有一個迫切得可以將性命當作賭注的動機,他就算吃了敗仗,也不必擔心因此被謝況嚴懲,或者是丟了性命。
要是少了謝沖,謝況就少了一個能信任的臂膀。
謝沖就是吃准了這一點,所以在身家性命和北伐勝敗之間,他毫無疑問選擇保全前者。
以謝宜瑤對四叔的了解,她對目前的情況並不感到意外,踐行宴上謝沖的態度已經預示了一切。
何況前世他也曾做出過類似的舉動,這就是她不同意沈蘊芳的計劃的原因,不加干預都尚且如此了,要是用言語刺激謝沖,不知道要變成什麼樣子。
而這一切真正的問題出在謝況身上。
他和謝沖做了幾十年兄弟,對謝沖的了解肯定不輸謝宜瑤,卻還是要讓謝沖做這次北伐的主帥。
謝沖那頭舉棋不定,朝堂這邊一時半會也沒有對策,畢竟他按兵不動的理由還算說過得去,也表示秋天便會出兵,明面上確實沒什麼好指摘的。
況且皇帝都並未說什麼,他們這些大臣也犯不著自找麻煩。
兩軍尚未交鋒,不了解軍事的老百姓們自然也無暇擔心戰事,相比之下,米價和賦稅更值得他們關注。
京城是中一如往常,地方鄉縣就更不必多說了,從前是怎麼過,如今依然是怎麼過。
謝宜瑤比往常收斂了些,但暗地裡的謀劃並沒少下來。平日仍然進宮面聖請安,與貴嬪太子來往,也時不時和妃主們交際,與王公貴族家中女眷也多有走動,同時留心著北邊的消息。
眾人原本心想等到秋天無論如何也會有結果了,卻沒想到謝沖在六月中旬就正式開始攻城。
等謝宜瑤聽到這個消息時,六月已經快結束了。
後來,有謝沖手下的將士說,當時謝沖是聽到有傳言宣稱北燕那邊將會派出名將前往壽陽決戰,才終於意識到不能再拖下去了。
然而影響戰局的偶然因素實在太多,幾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毀掉了一批糧食,同時減緩了攻城戰的進程,而在這種關鍵的時候,北燕的援軍也已經到了。
謝沖頓時後悔不已,他若是早些攻城,何至於斯?然而後悔是沒有用的,敵方將領都在城樓上指名道姓喊話挑釁了,他是硬著頭皮也得上了。
戰爭是冷漠無情的,但或贏或輸,總能有個結果,大不了帶領軍隊退回合肥,或者等其他城池支
援,行兩面夾擊之勢,好硬生生啃下壽陽這塊硬骨頭。
然而謝沖往往能做出超乎常人預料的事,在與燕軍的第一波對戰中落敗後,他居然直接「一鼓作氣」逃回了京城!
軍中兵卒見主帥臨陣脫逃,還以為自家是吃了多大的敗仗,也都散作一團,逃的逃,撤的撤。
謝沖帶領的這一支軍隊的紀律本就一般,雖然有一部分兵在途中被其他的將領門集結起來了,但也有不少兵卒因這荒唐事丟了性命,只有一小批親兵跟著謝沖安然回到了京城。=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