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帝心裡一跳,「所求何來?」
平陽王妃跪了下去,「臣妾請求回祖陵給太祖和仁皇后守陵,以告慰先人,以平民怨。請皇上恩准。」
承
平帝愣愣地看著她,半天沒反應。
一個親王妃,請求回祖陵守陵?
「外頭的流言你不必理會,自有朕處理。謁陵守陵,也不該由你來。」
平陽王妃只是搖頭,態度堅決。
「太祖皇帝和仁皇后舊日對臣妾恩寵有加,這些年臣妾時常為不能回去看望他們心懷不安。且不敢欺瞞皇上,這些年臣妾做了不少錯事,正想到太祖和仁皇后陵前懺悔,以求原諒。」
承平帝定定地看了她半晌,沒叫起。
最後也沒追問她都做過什麼錯事。
目光掃了一眼龍案上匣子裡的厚厚一沓銀票,又瞥了殿中的趙魁一眼。
許久,才開口說道:「朕准了。」
「多謝皇上隆恩!」平陽王妃又重重磕了一個頭。一旁的趙魁見了,也跟著磕頭謝恩。
望著膝下冰冷的地磚,閉了閉眼,活著就好。
這一刻,壓在心頭的巨石好像忽然卸掉了,只覺輕鬆無比,氣息也能喘得勻了。
而季安瀾很快也由東平王處得知了平陽王妃進宮的消息。
並且很快京城就傳遍,說皇上命平陽王妃回陪都祖陵給太祖和仁皇后守陵。
各勛貴大臣府中都聽到了這個消息。都以為聽錯了。
「怎麼會讓平陽王妃回陪都守陵?」
「皇族中無男嗣了?」
還是平陽王妃做了什麼,觸怒了皇上?
與平陽王府親近的人家紛紛上門打聽消息虛實。
而京城百姓聽了這個消息,反而紛紛盛讚起平陽王妃此舉。
「平陽王妃是太祖和仁皇后的親兒媳,若在民間,祖宗在地底下不得安寧,做為兒媳守在墳前禱告懺悔,不是很正常?」
只是太祖有一堆兒孫,守陵一事不該由平陽王妃一介女子來做。
民間紛紛稱讚平陽王妃這個舉動,說她至情至善,該得祖宗和上天護佑。
平陽王從太廟趕回來,滿臉不敢置信,「你為何這麼做?」
怎麼忽然就要回陪都守陵。
「我有不得不這麼做的理由。」
「什麼理由?」
「王爺不必知道。」
平陽王見她不說,雖滿腹狐疑,但也不好逼問。
畢竟皇上都恩准了此事,他再有意見已不重要。
王妃的這個決定,雖說讓他們平陽王府在宗正寺及一眾皇族中得到另眼相看,可她為何丟下唯一的孫兒,還有這些年緊緊捏在手裡的中饋,跑回陪都守陵?
王府眾人很是不解,暗地裡紛紛猜測她這麼做的原因。
很快,宮中又下了旨意,封趙魁為平陽王世子。
這下子,王府眾人似乎到這時才勘破王妃此舉的意圖。原來是為了唯一的孫子,為了給他鋪平道路。
可為了他的世子之位,犧牲自己,值得嗎?
反正方側妃嚴側妃是決計不會這麼做的。
二人把自己代入王妃的角色,如果自己是平陽王妃,會不會為了給孫子換一個世子之位,跑去守祖陵?
不,她們做不到。對王妃忽然起了一些敬意。
府中與三公子同輩的公子們,又是羨慕又是嫉妒。「三公子還真是有一個處處為他打算的祖母。」
而趙魁卻望著宮中送過來的世子朝服和金冊,呆坐在那裡,久久沒有挪身。
目光痛苦不舍。
季侯府也聽說了這兩則消息。都很開心季安瀾未來的夫婿得封世子,將來她要成為親王正妃。
府中主子和下人紛紛來恭賀。
這個時候,季安瀾卻得到宮中傳喚。
劉氏和季明堂眉開眼笑,「必是皇上要見一見未來的平陽王世子妃。」
季安瀾沒對家人說什麼,跟著太監進了宮。
「參見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快平身。」承平帝難得露了笑,他還記得去年仲秋宮宴,此女在宴上作的幾種新式畫法。
「東平王見朕,說了你的義舉,朕心甚慰。如今朝廷艱難,國庫不豐,你身為女子,尚記著為朝廷分憂,朕心甚悅。」
「不敢,江山社稷安穩,百姓安居樂業,亦是民女所願。」
承平帝讚許地點頭。
「三大殿重建,確實需要船隻運送各項物資,你贈送的三艘寶船,朕便收下了。還有你捐贈的一百萬兩銀子,朕亦會讓史官在重建功勞薄為你記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