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些考生打聽了一圈,都沒能探聽到施元夕的喜好。
和她入仕時間比較短,第一次擔任主考官有關係。
但最主要的,還是她手段了得。
眼看著所有考生皆已入院,考試院的大門關閉,身側的王瑞平低聲道:「……那些考生打聽不到大人的消息,不少人都轉投向了尹閣老一方。」
「春闈後,尹閣老怕是要多出幾位門生了。」
施元夕明白他話里的意思,她面上卻沒有太多的表情,只淡聲道:「那得要好好恭祝尹閣老一番了。」
這場春闈,施元夕要求嚴格,幾乎沒出現什麼紕漏。
七日後,考生離場,禮部按照慣例將所有的答卷進行糊名謄寫,再將謄寫過後的答卷上交給幾位主要的考官閱卷。
施元夕身為主考官,自然也在閱卷的行列中。
閱卷前,所有的答卷都經過仔細篩查,確認上邊沒有任何的記號和錯漏。
連續審核過三遍,試卷上是沒有問題的。
經過試題一事,謝家行事謹慎許多。
閱卷過程中,兩邊皆相安無事。
可在場的人都清楚,謝郁維提議的重開春闈,就不可能什麼事都不做。
果然。
考卷批閱過後,施元夕查閱了尹閣老那邊的答卷。
答題風格高度統一。
基於古代科考的局限性,只談文章的話,確實很難去界定這是舞弊,還是所謂的『投其所好』。
而榜上有名的考生,所寫的內容也確實緊扣主題,皆是合格的文章。
這些考生的排名相對較低,絕大部分都是二三十名開外。
進入殿試的前十名,則都是由所有閱卷的考官一同評判出來的。
王瑞平看了,都不由得驚嘆,謝郁維這一招不可謂不高明。
不冒頭不掐尖,就沒有被反覆針對的可能。
放榜前,他特地查閱名單,發現前十名里也有一人與謝家關係不淺。
有趣的是,此人有著真才實幹,所寫文章反倒不像底下那些考生那般極具特點。
這代表謝郁維不光了解判卷的全部過程,且還了解施元夕。
正常有才幹之人,只需要正常參考,便能進入殿試。
名次出來後,施元夕也沒有打壓此人。
他們的政鬥是一回事,科舉考試的公平性又是另外一回事。
對施元夕來說,維持考試公平,才是最主要的事情。
只是輕易將謝家提拔的考生送入朝中,底下官員不免擔憂。
怕施元夕為了公平,親手將大權送入謝郁維的手裡。
對此,施元夕沒有特地解釋。=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