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美食品機械有限公司?沈總,這是怎麼回事啊?這人跟您同名同姓?」
沈明珠不置可否,「你不妨猜測得大膽一點。」
夏無雙望著她看了好半響,才道:「您辦新公司了?啥時候的事?」
沈明珠言簡意賅,「去年年初。」
夏無雙忽然想到什麼,轉身跑回自己的工位上,翻出利華安裝新生產線時的送貨單。
送貨單上的生產廠家,赫然是名片上的利美食品機械公司!
夏無雙一副發現了新大陸的興奮,「沈總,新生產線的廠家就是您自個?」
沈明珠解釋道:「生產線是我和利華共同合作開發的,我提供資金和想法,利華負責技術開發,前後耗時一年多點吧。」
聞言,夏無雙對沈明珠的敬佩,簡直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雖然新生產線的產能和效率的確驚人,但全廠上下,包括夏無雙都認為沈明珠引進一年只用得上兩個月的月餅生產線,並不太划算。
一條生產線要三十多萬,五條就是一百七十萬,得好幾年的月餅利潤才能掙到這麼多。
結果,這些生產線竟然是沈明珠自己開發的?
自己的東西賣給自己的工廠,那不等於左手倒右手嘛!
沈明珠沒告訴助理的是,她和利華共同成立的這家利美食品機械公司,合作開發的自動化生產線項目,除了月餅外,還有薯片、辣條、軟糖、餅乾、蛋糕等等。
一開始,她只是想要改進優化食品廠的生產技術,才找上利華合作。
直到跟利華談專利技術所有權和銷售分紅時,她忽然意識到這是一項巨大的商機。
於是拍板跟利華共同成立了利美食品機械有限公司。
她投資兩千萬,占股51%,出任總經理,負責經營和市場。
利華只負責研發,以及提供技術支持和售後,卻要占股49%。
表面看起來,沈明珠好像虧了,真金白銀的投了兩千萬。
但利華是大廠,有深厚背景和後台,其在電子信息技術研發一塊,在國內更是首屈一指。
跟著這樣的大哥混,三天吃九頓。
美得很!
……
得知利美是沈明珠的產業後,對於同行業上門參觀新生產線一事,夏無雙也變得積極主動起來。
短短一個星期,前後就有十幾家食品廠上門,其中不少還是從外省趕過來的。
而這些的同行,在見識到自動化生產線的產能和效率後,紛紛打電話到廠家進行諮詢和訂購。
為方便管理,沈明珠將利美的辦公室設在了奉城,廠房則在泉城,由利華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