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的鳳儀宮倒是清淨,不像我們,住在人家眼皮子底下,一到晚上,不是琴聲歌聲,便是箜篌竹笛,擾的人連個好覺都睡不成。也就娘娘菩薩心腸,由得那邊恃寵生嬌,一次兩次的不來請安,誰還不知道她昨晚侍寢了?」
孟古青撐著下巴,將底下人的表情一覽無遺,笑著聽完,避重就輕道:「既然沒休息好,就都早些回去吧。再者,皇上白日繁忙,案牘勞累,下朝放鬆一下無可厚非,你們要沒事,大可以學些技藝,悅人悅己,也不用白白羨慕別人。」
孟古青上輩子因為身體不好,不能跑不能跳,日子過的很無聊,就是靠著各種折騰自己喜歡的事情才將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深宮裡的女子,眼睛都盯在那一處,又狼多肉少,長久下去可不得大起爭端,她既然打定主意當這個吉祥物,總得起作用。
後宮如今這幾個嬪妃,家世都低,有些連認字都有限,別說其他用來消遣的愛好,宮裡也有給宮女設定的學堂,不過多出些束脩,挑一個德藝雙馨的出來,另開一課,並不難。
聽聞皇后願意叫她們學些東西,幾個人都喜形於色,不管是打發時間,還是增加爭寵的籌碼,都是一件好事。將人都送走之後,採薇嘟著嘴巴回來,特別不樂意,這宮裡誰又是傻子了,誰還看不出來,那些人來可沒指望著皇后娘娘好,添油加醋挑撥離間,還不是希望皇后娘娘跟徐貴妃對上,她們好坐收漁翁之利,娘娘還反過來出錢出力。
聽完小丫頭喋喋不休的抱怨,孟古青知道她們都是為她好,替她委屈,笑道:「花點小錢就能換宮裡的安寧平靜,對我這個皇后娘娘可是好事,而且你以為那女學是誰辦起來的,不管是讀書還是樂理,總歸是學習,順著太后的意思總沒錯。」
而且宮妃們往她宮裡走動勤快,也算是給她帶來了一些有用的消息,投桃報李嘛,才能常來常往。
小皇帝跟攝政王之間那些恩怨矛盾,了解清楚對她可是很有好處。
據說自從太皇太后去世,攝政王便以皇帝不可長於後宮婦人之手,將他遷了出來,當時他只有十二歲,雖年紀還小,好歹是皇帝,卻被攝政王安排住在東宮,常年跟太后見不上一面。在他十五歲時,朝中開始有人上書要求攝政王歸政,攝政王表面不動聲色,有一次卻冒雨將小皇帝帶去打獵,結果在林中迷路,小皇帝的一個親近伴讀為了帶著小皇帝走出來,踩上捕獸夾,自此殘了一條腿。這位伴讀便是徐婉的哥哥徐旦。
最最驚險奇怪的一次,小皇帝出宮去祝賀一位老王叔七十大壽,回宮的途中遭遇意外,被一個持刀的屠戶發瘋砍傷,幸而他平常對於練武不敢鬆懈,身邊跟隨的一個侍衛又拼死相護。之所以說奇怪,是因為那一日恰巧他就帶了一個人,而砍傷他的那位屠戶當地人都知道他有瘋病,說話做事時有顛倒,卻是第一次持刀傷人,官府審了許久也沒審出個結果來。
當時事情鬧的很大,隱隱有風聲將矛頭指向攝政王,因為攝政王家某個門房的女婿跟這位持刀傷人的屠戶是鄰居,到底因沒有確鑿證據而不能輕易攀扯,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類似的驚險事件還有不少,孟古青聽的越多,心情越沉重,就算是一個普通人,在八歲到十八歲這樣重要的十年間被人這麼折磨,很大可能也得神經衰弱,疑神疑鬼,憤世嫉俗,至少掌權之後也得將自己受到的傷害統統報復回去。
可小皇帝趙東臨沒有,不但不追究,還沿尋著攝政王所設定的大方向國策管理著大武,足可見心性堅韌,有成長為一代明君的潛質,對比之下,他對她的這點冷落,倒顯的微不足道。孟古青不但不怨懟,由衷希望這種狀態能一直維持下去,她會盡皇后的義務,儘量不給他添亂,也希望他能容下她在後宮過三年安生日子。
幸而小皇帝眼裡心裡只有徐貴妃一個,其他人統統沒戲唱,大家也知道自己爭不過徐貴妃,眼看唯一有一爭之力的皇后也退避三舍,就更沒話說了,除過在皇后跟前持續不斷地給徐貴妃上點眼藥,也只好將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皇后說話算話,應大家的請求,向太后求情,請了古太妃教習大家琴藝,要知道古太妃就是因彈得一手出神入化的好琴,才被先帝從民間迎進宮的。
一入宮便榮寵不衰,繼太后之後生育了十皇子,若不是十皇子身體羸弱,當初可也算得上皇位的熱門候選人,不過十皇子福薄無壽,錦衣玉食地堆著養,到底沒撐過十五歲。唯一的兒子死後,古太妃心如死灰,只管深居簡出,吃齋念佛。太后皇帝應先帝善待古太妃的遺旨,將古太妃放在宮中榮養,也希望她早日走出喪子之痛,聽她願意收學生,太后自無異議。
同意了皇后代後宮諸妃嬪的請求,太后靠坐在軟榻上,一時默默無語,繁春一看就知道太后在想什麼,不是她們東胡人就夸自己人,實在是皇后確實無可挑剔。入宮以來,自從將宮務接手過去,便打理的井井有條,後宮諸人,哪怕是表面上,至少相安無事,以前大家都是跑到太后跟前來哭訴的,如今好容易落個清淨,太后自然明白是誰把擔子接過去了。
宮裡都說徐貴妃是個寬仁賢淑的性子,寬仁便罷了,賢淑在哪裡是一點沒看出來,用太后曾經私底下的話說,要真賢淑就不該一個人霸著皇上,殊不知恩寵一身便嫉恨一身的道理?以前有她壓著不許眾人生事,現在有皇后在前面擋著,哪怕是看在皇后如此維護她的份上,也該勸皇帝多去鳳儀宮走動,這麼長時間,倒是心安理得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