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的親戚在縣城租了兩套院子,大興村的知青直接住在了縣裡。高考當天,天氣晴朗,微風和煦,眾人精神抖擻的走進考場。
與此同時,同一片天空下的京城,老陳家五個考生也走進了考場。
陳父陳母送他們去的考場,陳父特地請了兩天假,廠里的領導爽快的批了,還發話要是陳元熙、陳元年兩人考上了,廠里還有獎勵。
陳母則是把兩個孫子交給隔壁的王大爺照看,她這兩天打算專心撲在五個要考試的孩子身上。
考了兩天,最後一場考完元熙走出考場渾身。
「爸,媽,大哥他們呢?」
陳父陳母一直守在外面,看見元熙出來,立馬上前撐傘打扇遞水,這架勢一點也不比元熙前世高考守在外面的的父母差。
「他們還沒出來,我給你們做了好多菜,等人出來,我們就回去好好慶祝一下。」
陳母無師自通,這兩天的飯菜都很清淡,沒敢做肉菜,就怕幾個孩子臨場鬧肚子。現在考完就不怕了,大魚大肉補上。
等了一會兒,人齊了,大家都默契的沒有提考試相關的問題,一路上說說笑笑的。
這兩天見多了考場外的眾生百態,陳父陳母生怕影響幾個孩子的心態,孩子們不說,他們也不開口問。考多考少的,等結果出來就知道了,問也改變不了什麼。
他們不問,有的是人問,棗花巷的街坊鄰里個個都好奇的很。
之前沒考完不好問,一問就被陳母堵回去,現在都考完了,還不趕緊說道說道。
棗花巷不止老陳家的孩子參加高考,還有好幾戶人家的孩子參加,不過像老陳家一下子五個,確實沒有,頂多就一兩個。
等到高考成績出來,老陳家五個孩子都考上了,更是轟動了整個巷子,後來報社的記者知道了,特地過來採訪,報導出來後,不說京城,就連其他省份的人都有所耳聞。
大興村本就是十里八鄉的富裕村,這次高考更是大出風頭,連省城的人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村子,村裡有二十幾人考上大學(孫南那一批老知青,何亮三人,村裡的人,後面來的新知青)。
考上的人也感恩村里人對他們的照顧,他們走之前把學習資料都整理好留下來,希望大興村能源源不斷的走出人才。村長特地整理了一間圖書室出來,把資料收好放進去,需要資料的可以隨時過來看。
這一批資料還真吸引了一大堆人,本村的,外村的,甚至是縣城的。
靠著這些資料還真有不少人考上了大學,後來成了一個傳統,其他人考上大學也會把書籍資料整理好捐給大興村的圖書室。薪火相傳,大興村的圖書室也是一擴再擴。
第33章 七十年代知青33
開學報到日。
京大門口,報名的人數沒有第一天報到來的人多,考上的人都是提前一兩天來,第一天就已經報到完入校了。第二天來的,要麼是真的遠,要麼是京城本地人,離得近。
老陳家考上京大的有元熙跟陳元年,陳元生報考了警校,大嫂二嫂去了師範大學。都在京城,但是距離有點遠,不在同一片區域。
京大離家比較近,騎自行車二十幾分鐘就到了。因此元熙跟陳元年也不急著去報到,一家人先去送了其他三人,離得遠他們當天就住在學校宿舍里。
元熙跟陳元年今天早上才不緊不慢的去京大報到。
陳父陳母想送他們去學校,被兩人拒絕了,這麼近,他們隨時都可以回來,要不是學校規定要住校,他們搞不好直接住家裡了。
兄弟倆騎著自行車,背著包,后座載著東西,向京大方向騎行。
報到完,婉拒熱情想要幫忙帶路的同學。
兩人的宿舍不在同一棟樓,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陳元年堅持要先送弟弟去宿舍,車停在宿舍樓下不遠處的停車棚里,陳元年的行李先放在宿管阿姨的值班室,有宿管阿姨看著,不怕丟。
他拎著元熙的鋪蓋,走在前面,元熙拎著跟了他幾年的行李箱走在後面。
一口氣爬了三樓,來到302室。
在門口沒聽到什麼聲音,裡面很安靜。
不在?還是幾個舍友都是安靜的人?元熙心想。
拿出鑰匙,開門。
八人間的宿舍,上下鋪,中間是兩張桌子,還有牆角的鐵皮櫃,一人一個放私人物品。七個鐵皮柜上都掛著鎖,剩下一個是元熙的。
其他幾個舍友都到齊了,坐在下鋪看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從外表看,幾人的年齡差距有點大。看上去年齡最大的那個老大哥,皮膚曬得黝黑,面容滄桑,手掌粗糙,看得出來是經常下地干農活的。=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