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妻倆半臥在床頭,摟在一起說了會兒話。
雖然睡得比平時稍微晚了些,但是第二天穆綿起來得卻更早了。
主要是心裡裝著事兒嘛,她計劃著等一會兒吃完早飯,到了上班時間就去給電影製片廠回個電話。
昨天下午光想著回家跟家裡人分享喜悅,都沒顧上聯繫那邊。
畫報出版社編輯作為中間人還是很負責的,寄來的信里關於電影製片廠那邊的聯繫人、聯繫地址電話啥的寫得很詳細。
聯繫人是一個叫向西樺的女同志,也是動畫片《小喜鵲》的編劇。
對於要出同名連環畫的這部動畫片,穆綿剛好是看過的。
嚴格來說,《小喜鵲》其實是一個動畫電影,跟以後的電影動輒兩個小時以上不一樣,這部動畫電影時長攏共也就五十分鐘,內容有點像寓言故事,小細節里蘊含著大道理。
去年放映員來大隊放電影的時候,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
要不說人家能出同名連環畫呢,她們大隊離滬市這麼老遠都能看到這個動畫電影,說明這片子真真兒是火到大江南北。
當時穆綿看的時候也是喜歡得很,倒是沒有想過能跟這片子有這樣的緣分。
這個年代,動畫片的製作過程還是挺繁瑣的,沒有幾十年後那麼高級的電腦技術,動畫片的類型總共也就幾種,像手繪動畫、木偶動畫之類的。
再往下分,還有水墨、陶土等等。
從本質上來說,有些雖然畫面類型不一樣,但後續製作手法是差不多的。
《小喜鵲》不是手繪的,它要是手繪動畫也輪不到穆綿給畫同名連環畫。
要知道,手繪動畫一個情節、甚至一個動作後面,畫手可能得畫上成百上千副畫,有的是底稿。
《小喜鵲》是部木偶動畫,製作過程採用的是逐幀拍攝,是這個年代常見的方法,拍出來的動作還都挺連貫絲滑的。
大致畫面、劇情穆綿現在都還記得,主要也是因為她攏共也沒看過幾部電影。
八點半左右,穆綿帶著信去了傳達室,按照信上面給的電話號碼撥了過去。
轉接得還挺快,沒一會兒那邊就傳來一道女同志的聲音,大概三四十歲的模樣。
穆綿先開口打了招呼,聲調挺高昂,「你好,請問是向西樺同志嗎?」
那頭,向西樺在知道是穆綿時,再聽著這年輕的聲音,心裡立馬發出了『還真如此』的感慨。
也是前些時候,她在跟畫報出版社聯繫時才知道,這位小有名氣的作者年紀還特別小,都已經有好些部作品了,居然才二十左右,當時真是給向西樺驚得以為對方在誆她。
聲音通過電話傳播進來時會有一點失真,即使是這樣,向西樺也還是能聽出來,對面女同志確實年輕有活力,人跟作品一個樣。
簡單打完招呼,向西樺拋開心裡那點感慨,帶著認真的語氣,「穆同志,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