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開始到處尋找南城知名的神婆大師,請他們來家裡看事作法。
但請來的師父都對他大伯的鬼魂束手無策。
甚至還有想要強行驅鬼的師父,反被鬼魂衝撞,受了傷。
連續嚇跑了幾位神婆靈媒,可以見得他大伯的鬼魂有多兇狠!
尤其是他父親汪順利自打在橡樹林裡昏厥後,一直沒有甦醒,大師們說他爹是被鬼嚇掉了魂兒。
一時間汪平錦急得上火,嘴上冒了好幾粒大水泡。
終於在昨日,他打聽到了趙婷婷和虞妗妗這兩位師父很有名。
汪平錦先聯繫了趙婷婷,畢竟前者據說是從事靈媒多年的神婆。
可惜趙婷婷目前並不在南城,去了她師父的所在地進修。
但從這位趙婷婷大師的口中,汪平錦再一次聽到了虞妗妗的名字:
『你去舊巷請虞大師看看吧,如果她也解決不了,南城怕是沒人能處理你家的事。』
故而汪平錦才會如此火急火燎,大早上地打車來到舊巷求助,他是真的擔心父親再昏迷下去,身體會出問題。
「喝口水。」
注意到青年上火干到起皮的嘴角,祝檀湘從屋裡拿了一次性杯子,接了一杯溫水,放在汪平錦的面前。
汪平錦感激笑笑:「謝謝大師。」
聽完他的講述,虞妗妗抓住了其中的一些重點,詢問道:「照你這麼說,你大伯和你父親之間的矛盾,主要源自於你奶奶的偏心?」
「我有點好奇得偏心你父親到什麼程度,才會讓做兄長的如此記恨,死後都要化成厲鬼糾纏不休。」沉吟片刻她問道:「還有,你大伯既然有孩子,為何出了這種事你沒有去找他的家人?」
汪平錦先回答了前一個問題。
「我奶是我十歲那年去世的,小的時候逢年過節,她老人家就會躲在房間裡哭,從長輩的口中我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大伯,只是他早些年就和家裡斷了關係,分出去單過了。」
年幼的時候汪平錦很不喜歡這個只存在於家人口中的大伯。
因為在他記憶中,父母為數不多的爭執以及奶奶每次傷心,都會提到這位大伯。
等他知事能分辨些是非,漸漸又能理解大伯為何那麼絕情。
汪順利今年49歲,是75年出生的孩子,而他哥哥汪建設足足比他大了13歲。
那個年代社會還沒開放,汪建設出生的時候正趕上生產隊搞建設,他名字的來源就是這裡。
汪父汪母是非常傳統的莊稼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每年田地里的秋收春作。
再加上汪家那時貧窮,汪建設從六七歲起,就要幫著家裡上山割豬草、撿拾柴火。
今年的衣服到了明年縫了又補,一年到頭,也就春節能嘗嘗葷腥。
他們村裡有知青當老師,每半年交一次錢,就能去讀小學。
汪父汪母把汪建設送到學校,讀到小學三年級,便供不起了。
其實也不是供不起,而是在夫妻倆的觀念里,讀再多的書都不頂用。
看看村里那些知青,哪個不是文縐縐得好有文化,干起活兒來,掙的工分都難能養活自己。
能讓孩子會認些字兒、不至於是個兩眼一抹黑的文盲,就夠用了。
省下來的時間汪建設可以去地里收莊稼,去曬場看麥子,交給學校的錢到了年底也多扯兩尺布,多割半斤肉。
怎麼看,不繼續讀的性價比都比接著讀要高很多。
只是他們提出這件事時,向來乖巧懂事的兒子一反常態,哀求說自己想讀書。
汪父汪母不能理解。
村裡的小孩兒不都是討厭去學校嗎?
一個個提到上學讀書就鬼哭狼嚎,恨不得整天逃學跑去後山野著玩,偏生他家孩子不一樣?
去給汪建設辦理退學的時候,教他的知青老師很震驚,多番勸說:
「劉姐,建設真是我在咱村教過的孩子裡,最適合讀書的一個,他算數比很多高年級學生都厲害,認字又快又勤。」
「況且小孩子願意讀書上進是天大的好事,你和汪大哥再考慮考慮吧,這麼好的苗子不讀書,可惜了。」
汪建設也含著淚眼,仰頭看著她聲音哀求。
劉春英臉色不太好看,嘆氣道:「許老師,你說的道理我懂,如果能讀我們肯定就讓孩子讀了。」
「可是家裡實在是困難得要揭不開鍋了,哪裡掏得出閒錢繳書本費,真是多謝你費心了。」
知青老師自己也就是溫飽水平,沒有多餘的閒錢資助,最終也只能無奈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