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躺不下去,林思弦破罐破摔地打開手機,開始搜索《黃昏謀殺案》。
這部小說原本是被陳寄發布在博客上,半年前那博客整改,小說里有很多比較露\骨的用詞,導致現在部分博文不可見,好在很多人都整理了全文,以圖片形式分享在論壇里。
林思弦隨意點開了其中一個劇情簡介。
比起《池塘倒影》或者《日落而息》,《黃昏謀殺案》的情節反倒沒有那麼跌宕起伏,沒有太多精心設計的伏筆和反轉,當年只更了一半還有人推測是作者寫著寫著覺得不夠刺激沒意思所以棄坑。但之所以這麼多人在斷更時求得抓耳撓腮,之所以《黃昏謀殺案》在陳寄寫完後一躍成為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是因為它很寫實。陳寄用了第一人稱,所以多了很多心理描寫,背景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漁村,現在已然成了打卡景點。以往的小說重點在懸疑線上,愛恨情仇都是鋪墊,寥寥幾筆社會現實,但《黃昏謀殺案》則像主角於山的人生記錄,講一個老實本分、長相平凡的普通漁村少年,是如何被詐騙、被逼迫,在絕境中被激發出犯罪潛能從而一次次死裡逃生,最後走上謀殺之路。
裡面的案件很貼合實際,如同舊報紙上經常刊登的往事,親情也很符合當年的局限性,有愛,在貧窮的巨擔下也有赤\裸的索取和壓榨。除此之外,最讓讀者爭論不休的是裡面的感情線,往常作品裡主角戀愛、結婚、出軌都一筆代過,這次卻花了筆墨描寫談情說愛的場面,甚至有一些香艷的場景描述。
跟於山有過關係的三個人,一個從煙柳巷混出名堂的女子阿珠,明艷、豐腴,做著有失體面的生意但談吐不俗;一個學畫畫的美術胡小心,相貌平凡但正直、善良,有些天馬行空的幻想;最後一位柯然,是於山臨近不惑之年遇見的有心理疾病的青年男子,敏感、脆弱,非常依賴當時已經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身居要職的於山,也成了最後於山游離在善惡邊界唯一牽引與掛念。
很多人爭論於山最愛誰,也有部分人疑惑最後為什麼於山會選擇性別不同的柯然,比起阿珠和胡小心,柯然的人設最受爭議,愛的人非常愛,那種易碎的美感,誕生出太多浪漫的情景;反駁者則認為柯然始終不夠獨立,攀緣植物般依附他人。
林思弦關掉劇情簡介,下方連結便推送了一個近期熱帖,帖主很神秘,自稱跟作者認識多年,稱《黃昏謀殺案》的感情戲參考了作者本人的真實生活。
下面回帖討論激烈——
「所以沉寂是個Gay?」
「樓主能不能去問一下於山到底最愛誰?」
「天呢,裡面的鼓掌戲花樣這麼多,要是是真實發生的,我簡直不敢想,打出來的字越看越黃……」
「回樓上,於山跟柯然在旅館那晚,你細讀,寫得太細了,那些比喻絕對是有真實經歷的人寫出來的。」
「是的,但是那兩章氛圍寫得很文藝,看完有一種傷感的浪漫,就忽略那些東西了。」
林思弦好奇心被勾起,退出了這個帖子,去找到了提到的那個片段。
在接近小說結尾的部分,於山跟柯然沿著邊境線旅遊,回城前在酒吧里約會,聽歌手唱完一整晚後搖的歌,最後在小旅館裡廝混一夜,春宵無限,兩人真正清醒時已經是第二天黃昏。
這一章的結尾,柯然在於山懷裡抱怨:「今天的夕陽不怎麼好看,灰濛濛的。」
於山安撫般摸了摸柯然的臉,沒說話。
柯然不看了,轉頭又對於山說:「算了,我看你就好了。於山,我好愛你,你愛我嗎?」
「你問過很多次了。」
「那都不算數。」
於山沒辦法:「我愛你,我哪次沒說我愛你。」
嘖,寫得有點甜,甜得有點膩。
一個吃不了丁點甜食的人,竟然能寫出這種台詞。
看完後手機剛好沒電,林思弦退出APP,下床將手機連上充電器。
他知道自己不該亂想,但又情不自禁猜測,如果那條爆料的人沒有打胡亂說,是不是意味著這三個人有原型?
阿珠倒是想不出來,那個學生有些像袁尋,畢竟都是學美術的,且為人很正直;柯然實際上是陳寄復更後出現的人物,也就是最近兩三年才遇見的,是謝洛維嗎?有可能,都是演員,並且小謝也很依賴陳寄,那改編的話會不會這個角色也是他?估計得改編成電影,之前有部同性題材的片子在國外獲獎後這兩年電影審核要松一點,很多人想拍這個多半也朝著沖獎去的,小謝要演技好柯然這個角色說不定也能報個什麼獎——
想到這裡突然清醒了。
林思弦,想要一個客串角色還得考慮賣身的林思弦,到底在替別人考慮什麼呢?
門響了兩聲,林思弦起床去開門,蘇紅桃帶著兩瓶酸梅汁來了。
「還好,你還沒睡。」她今天也醉醺醺的,但還是比跟彭驍喝完那天正常很多,至少走路不搖晃。
林思弦從包里把幸運符翻出給她,她收到後愣了半天,似乎都快忘了這玩意兒是什麼,半晌才醒悟過來:「天呢,你什麼時候去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