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咸陽開始飄起了雪花,嬴政在咸陽宮中尚需要通過壁爐來取暖。那處壁爐是墨家子弟為咸陽宮建造的。若李令月有需要,他也可命墨家子弟為她建造一處。
透過這封信件,李令月似乎能夠想像出,年輕的秦王是如何伏於案邊,將這些東西詳細寫出來的。
他凌厲的筆鋒間難得透出了幾分關懷之意。
嬴政給人的印象慣來是作風強硬的,但若有需要,他亦能讓人覺得十分熨帖。
李令月在讀完這封信後,托腮道:「……原來,秦時竟已有壁爐了。莫非,這壁爐就是他給我的回禮?」
她在信件的背面,都已經明示嬴政了。除非嬴政當真沒有看到那行小字,否則,她不相信他會無動於衷。
旁人立了功,還要加官進爵,點名表彰呢。
李令月自然不需要這些,但李令月琢磨著,她朝著嬴政要個禮物什麼的,不過分吧?
嬴政給了她禮物,這四捨五入,不就是她與嬴政「禮尚往來」了?
李令月對此相當期待。
「哎,如今施工技術有限,想要製造出壁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他真想送我一座壁爐,也算是有心了。」
提及保暖這個話題,李令月就不由想起了他們如今在臨時房屋中使用的「地爐」。
這地爐只需在自家屋子裡頭挖一個深坑,在坑裡塞滿木柴,摻些諸如松脂和杉子類的易燃之物,便可進行取暖。
這類取暖方式成本較為低廉,在大唐,即使是經濟實力一般的人家,也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來取暖。
百姓有他們的禦寒智慧,達官貴人自也有屬於他們的取暖方式,一為銅爐,二為手爐,三為椒房。
銅爐通常燒木炭取暖,或是燃香發熱,移動起來較為方便。
李令月的宮殿中,每到嚴寒之日,便會擺上幾個銅爐。手爐則是體積更小,便於攜帶的取暖道具,可捧在手心中。
至於那椒房,則是將花椒剁碎,塗抹在建築外牆上,以此來起到防寒保暖之效。這類取暖方式,就更不是尋常人能夠消費得起的了。
在如今的秦國,無論是這三種取暖方式中的哪一種都十分奢侈。
銅爐和手爐需要一定的製造工藝,依照秦國目前的技術,怕是得費些功夫,才能將此二物復刻出來。
至於花椒,如今的秦國雖有種植,但產量極少。別說是拿來塗牆了,連作為調料供人食用都不夠。想要製作椒房,自然也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