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之先祖,我有什麼好不認同他的呢?只是,他與人鬥武,驟然離世,秦國險些就要因繼承人之危而發生一場動亂。」
嬴政不贊同臣議君,子議父,他這句話,已然表明了他的態度。
不過,那時,秦武王若未因舉鼎而早亡,嬴政這一脈,便會成為王室旁支,永遠也沒有成為嫡枝的機會了。
秦武王之後,上位的不是秦武王的同母兄弟,秦惠文后之子公子壯,而是遠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未來的秦昭襄王,嬴政的曾大父。
秦昭襄王在位的時間最長,也在咸陽宮留下了最深刻痕跡。有人說,他的一生,就是半個戰國,此言確實有幾分道理。他參與了太多事,也見證了太多事,影響了太多人的命運。
秦昭襄王上位的過程頗具傳奇色彩。
原本論嫡論長,論朝中勢力,這王位都落不到他的頭上。
秦武王雖然歿了,秦惠文后還有別的嫡子在,她支持自己的兒子嬴壯上位。羋八子,未來的秦宣太后則支持自己的兒子公子芾上位。
當時,沒有一個人考慮過遠在燕國的嬴稷,哪怕是嬴稷的生母羋八子,也不敢將希望放在嬴稷的身上。眾所周知,爭奪王位之時,即便是正統繼承人,若是不能及時趕回來,那也等同於與王位無緣了。
但在此時,變數出現了——遠在趙國的趙武靈王親自下場了。
趙武靈王興許是想藉由繼承人之爭,在秦國布一場大局,於是便派趙軍護送嬴稷回秦國繼承王位。彼時,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已儼然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也使趙武靈王有了摻和秦國立儲之事的底氣。
趙國表明了態度,羋八子自然也轉而支持嬴稷,反正無論是公子芾還是公子稷,都是她的兒子,無論哪個上位她都不虧。
彼時,無論是護送嬴稷回國的趙武靈王,還是秦國的其他人,都沒有料到,「小可憐」嬴稷終有一日會成長為大魔王。
趙武靈王護送嬴稷回國繼位,嬴稷轉頭就欺負他兒子趙惠文王,誆騙趙惠文王獻上和氏璧,澠池之會上還欲羞辱趙惠文王。到了趙孝成王時期,嬴稷更是送了趙國一場長平之戰,一場邯鄲之圍。
若不是信陵君竊符救趙,若不是其他國家合縱攻秦,只怕那時的趙國就真要讓秦國給攻滅了。
對齊國,秦昭襄王極盡忽悠之能事。先是忽悠齊愍王與他並稱「東帝」、「西帝」,在齊愍王大肆征伐,犯了眾怒之後,又與其餘幾國一起相約攻齊,令齊國險些覆滅。後來,齊國雖復國,但自齊威王,齊宣王時積攢的強大國力卻消耗一空,自此無力再與秦爭霸。
對楚國,秦昭襄王也並沒有因為他自己身上流有一半楚國血脈而手軟,楚國與秦國的「相愛相殺」皆由秦昭襄王而起。名義上兩國是姻親,實則彼此心中暗藏仇恨怨懟之心。
至於弱韓,秦昭襄王更是說打就打,連句廢話都不需要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