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見燕國內亂,豈有不趁火打劫的道理?他當即便派大軍兵臨燕都薊城之下,幾乎要將燕國覆滅。若不是有其他國家的干預,指不定齊宣王就當真成功了。
雖然齊國沒成功將燕國覆滅,燕國卻因此而傷筋動骨,民生凋敝。
燕昭王便是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下回國繼位的,在見過燕國的慘狀之後,燕昭王的心中充滿了對齊國的憎恨。
蘇秦與燕昭王經過一番暢談,已成為了燕昭王的「千里馬」,自然要為燕昭王分憂。
於是,蘇秦在與燕昭王商議了讓齊「西疲於宋,南罷於楚」的策略後,便隻身入了齊國。
明面上,蘇秦是在為齊國效力,實際上,他真正效忠的卻是燕昭王。他勸說齊國與哪國交好,攻打哪國,都是在為燕國爭取喘息空間。
齊宣王在位之時,蘇秦起到的作用較為有限。
蘇秦這枚「釘子」真正發力,是在好大喜功的齊愍王上位以後。
在蘇秦的挑撥下,齊愍王四處征伐,引起眾怒,最終惹來了五國攻齊的惡果。有意思的是,這險些將齊國覆滅的五國聯軍統帥,正是燕國名將樂毅。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初齊宣王險些將燕國覆滅,如今,燕昭王也算是報了一箭之仇。
在此戰之中,不僅齊愍王身首異處,齊國強大的國力也消耗一空,對外策略自此由主動進攻轉為了休養生息。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燕昭王與蘇秦的一番籌謀,算是大獲成功,他們徹底解除了齊國對燕國的威脅。
如今,楚王完讓羋啟效仿蘇秦,其用心不可謂不險惡。
「蘇秦為燕國拔除了齊國這一大威脅,自己最終卻沒落得什麼好下場,你可要好生想清楚啊。」
蔡澤意味深長地道:「況且,沒了來自齊國的威脅,還有別的國家,甚至還有匈奴樓煩等外族。你觀那燕王喜如今高枕無憂了嗎?」
燕昭王的英明,只能使燕國強盛一時。但他終究沒能從根本上增強燕國國力,他一死,因他而入燕的那些人才們便也各奔東西,燕國又回復到了當初那十戰九敗的尷尬境地之中。
「我明白,楚王無非是誆著我為楚國效力罷了。他連我這個兒子都不肯認,怎麼可能真心讓我做楚王?」
羋啟像是在對蔡澤說著這話,又像是在勸服自己。
不得不說,人都是有貪念的。
即使羋啟明知道楚王完不是真心要讓自己做他的繼承人,但當羋啟看到那封書信的時候,心跳還是漏了一拍。
成為楚王的誘惑,對他而言實在太大。
只是,蔡澤就在羋啟的身邊,因而羋啟這頭腦發熱的狀態,也只維持了須臾。
羋啟明白,無論楚王完的這番話究竟是否出自真心,在秦國已經知道這封書信內容的情況下,他都只能當這一切是假的。
「綱成君放心,我定不會中楚人的計。」羋啟道。
「那麼,如若是秦王希望你留在楚國,繼位為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