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啟自踏入楚國之後,便成為了對秦國而言不安定的一個因素。他願也好,不願也罷,都只能成為嬴政掌心中的一顆棋子,沒有第二條路可選。
「這次,羋啟是在寡人的支持下上位的,他天然便站在了楚國本土勛貴的對立面。即使他想與那些楚國勛貴處好關係,也絕對無法得到那些勛貴們的信任。有羋猶與羋負芻在,楚國勛貴絕不會將寶壓在羋啟身上。他若想坐穩王位,便只得依靠寡人。」
嬴政的眉宇間帶著些許傲然之色:「這一次,寡人不會給他背叛寡人的機會。」
「陛下是打算讓那昌平君做個傀儡楚王,還是……」
「若他識相,他便是楚地郡守,若他不老實,便讓他做個空頭楚王吧。」
嬴政道:「楚國老氏族勢力頑固,一時之間,難以將他們根除。縱使羋啟得了楚王之位,寡人能夠通過他掌握的楚國之地,也只有楚國全境的一小半。依照寡人之意,先在楚王所轄之地,推行秦國新法。待尋到合適的時機,再將楚國老氏族的勢力連根拔起,將楚國全境納入我秦國的管轄範圍之中。」
秦國新法雖放鬆了對秦國黔首的桎梏,增加了許多惠民、利民措施,但李斯與嬴政目前的變法,並未觸及當初商鞅所變之法的根本。
商鞅所變之法,除了確定軍功制,鼓勵老秦人上戰場立功之外,還有十分重要的一條,便是削弱老氏族們的勢力,將大權歸攏於國君手中。
楚國因為老氏族勢力過於強大,未能完成變法,這也讓楚國在戰國時代的地位頗為尷尬——明明盤踞著最大的地盤,明明總體實力不弱,可當魏國,齊國,趙國和秦國相繼崛起之時,楚國卻偏居一隅,失去了爭霸之力。
當魏文侯、魏武侯在戰國初期將秦國打得節節敗退之際;當齊威王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擊敗魏國第三代君主魏惠王,齊國逐漸取代魏國成為戰國一霸之時;當秦國因孝公商鞅變法而收復失地,令六國側目之際;當秦惠文王東出函谷,引得諸國忌憚,令蘇秦身掛六國相印「合縱抗秦」之時;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令趙國成為一流強國之際;當齊宣王險些率軍覆滅燕國之時;當秦昭襄王險些覆滅趙國之際……
楚國似乎一直在陪跑,從未進入過核心爭霸圈。
在群星薈萃的戰國時代,楚國黯然失色。
嬴政知道這是為何。一個「散裝」的楚國,縱然總體實力再強,地盤再大,也不足為懼。
只是,楚王願意做那偏居一隅的「周天子」,嬴政是絕對不願意的。對他而言,楚地上的那些老封君,便是他在掌握楚地的過程中需要除去的障礙。
李令月撫掌道:「看樣子,歷代楚王沒能完成的變法重任,要由陛下這個秦王來替他們完成了。也不知楚王們泉下有知,是會感到欣慰,還是會感到氣惱呢?」
「楚國先王中倒也有明白人,可惜楚國在行變法之事時,已是主弱臣強。楚王縱然有心收攏大權,卻已無力回天。」
嬴政道:「於楚王而言難如登天的事,對寡人來說卻不成問題。那些楚國老氏族們若是識相,或可保留一點祖上傳下來的勢力,若是不識相,便讓他們步我秦國那些老氏族的後塵!」
當初,商鞅在秦國境內行變法之事時,反對的最為激烈的,便是秦國境內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秦國老氏族勢力。
如今,秦法猶在,那些老氏族們卻漸漸在秦國朝堂上銷聲匿跡。
秦孝公與商鞅既能收拾秦國境內的老氏族,嬴政便能收拾楚國境內的老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