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應對蝗災的法子更多,飼養雞鴨的農人可驅趕雞鴨捕食蝗蟲。貞觀二年,長安遭遇蝗災之時,李世民甚至還帶頭生吞蝗蟲。有他做榜樣,許多被吃了莊稼,活不下去的百姓也跟著抓蝗蟲烤了吃。但這兩種做法只能消滅有限的蝗蟲。當蝗蟲大舉入境的時候,還是深挖壕溝,點菸火熏蝗蟲更為實用。
若是李令月積分充沛,她甚至可以利用積分來兌換一次性的「無人機噴灑農藥」服務。這法子雖成本極高,但也是發生蝗災之後,滅蝗最為高效的法子。
蝗災若發生在秦國境內,李令月或許真的會考慮咬咬牙,來上這麼一遭。畢竟積分沒了可以再賺,莊稼沒了,不知多少秦國黔首要因此而餓死。到時候,她直接沒了積分的來源。
可惜三晉之地路途太過遙遠,李令月就是花光積分,也沒有辦法遠程滅了蝗蟲大軍。再者,她在這兒辛辛苦苦幫著三晉之地剿滅蝗蟲,回頭三晉之地的國君若是把功勞攬在了他們自個兒的身上,說他們受到上天的眷顧,所以連上天都在幫他們,那李令月可就為他人做了嫁衣。
故而,這個法子李令月連考慮都沒有考慮,就直接略過了。
其實,要從根本上解決蝗災,還是得開墾荒地,興修水利——這正是嬴政君臣目前在做的事。等到蝗災發生之後,再考慮怎麼滅掉它們,已是亡羊補牢之舉。
李令月整理了一下思路,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恰好春季種下的土豆近日迎來了大豐收,李令月甚至勸嬴政在統計完秦國所需土豆與紅薯之後,拿出一些多餘的土豆與紅薯作為賑災糧,來救濟三晉之地遭了災荒的黔首。
對於她提議讓秦國直接出面助三晉之地解決蝗災一事,秦國的一些大臣們尚且還能理解。
但此刻,他們聽聞李令月竟要勸秦王拿秦國的糧食來救濟韓趙魏之地的黔首,他們頓時就坐不住了。
「王后,此舉不可。如今這土豆與紅薯還未遍及我秦國之地,收上來的土豆自然該拿去做種子,如此一來,待下一個豐收季來臨時,我秦國便會有更多的土豆。」
在秦國大臣們看來,這位秦國新王后什麼都好,就是有些不合時宜的仁心。這仁心,她不止對秦國的黔首有,對著六國之地的黔首,也同樣有。
可事實上,六國之地的黔首,與他們有什麼關係呢?他們何必要損害自己的利益,去救助這些人?
韓趙魏三國的黔首若是在此次蝗災之中折損過多,只能說是這三國的國君嚴重失職。三國的國力因此而下降,沒了穩定的兵源,這對於他們秦國來說,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好事。
李令月在聽到這番言論後,卻皺起了眉。
她對嬴政認真地道:「若陛下只打算做偏居一隅的秦王,韓趙魏之地的黔首是死是活,的確與陛下無關。可我素知陛下志在天下,既如此,陛下便該以天下為己任。」
「如今遭了災的六國之民,亦是未來陛下的子民。若能儘可能減小損失,於陛下而言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