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位八兄倒是個聰明之人,知道該以退為進,降低旁人對他的戒心。」李令月道:「他向來比六兄和七兄有眼色些。」
至於武承嗣和武三思,李令月提都不想提。若非武皇需要提拔重用娘家人,豈輪得到這二人上位?
他們才幹平平,卻野心勃勃,眼高於頂,甚至還打過李令月的主意。對於這二人,李令月是無論如何也喜歡不起來。她不過是看在武皇的面子上,才敷衍他們幾句罷了。
相較之下,李令月與她的幾位兄長倒還有點情分。在李令月決定奪權之前,她的幾位兄長對她也還算不錯。可惜,當李令月參與爭儲之事後,他們之間那點稀薄的情分也算是徹底消散了。
對此,李令月並不後悔。比起成為未來皇帝的妹妹,受盡榮寵,她更想掌握自己的命運。
「太女殿下是為國出征,殿下失蹤不到一個月,這些人就開始謀奪皇儲之位,也未免太不明智了。」婁師德道:「陛下正為殿下而擔憂著,他們卻迫不及待要逼陛下重新立儲,這也讓陛下十分惱怒。」
「你說得不錯,阿娘最厭惡旁人逼迫她了。」李令月道:「即便有時,阿娘礙於形勢不得不低頭,事後,一旦讓她尋到機會,她也定會讓那些逼迫她的人後悔。」
婁師德道:「陛下未曾對他們低頭。他們拿儲位不穩,家國不寧為由,逼迫陛下重新立儲。陛下卻對他們說,向來只聽聞國不可一日無君,沒聽聞國不可一日無儲。太女殿下為國擊退吐蕃,勞苦功高,唯有殿下最有資格為儲。一日沒尋到殿下之前,她便不會更換儲君。」
「後來,陛下又斥責幾位殿下,說他們得知太女殿下失蹤,不想著如何將太女殿下尋回來,只想著爭權奪利,毫無家國大義,毫無友悌之心,怎配為儲!」
「幾位殿下倒還要點臉面,被陛下這樣一說,他們便安生了數月。唯有武家之人,仗著陛下對他們的寬厚,又尋機會在陛下面前胡攪蠻纏了一番,俱被陛下給擋了回去。後來,向陛下上奏易儲之人多了,陛下為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終於鬆了口風。只是,對於立何人為儲,陛下十分猶豫。」
「幾位殿下及他們的支持者,與武家幾位親王明爭暗鬥了一番。臣被陛下派來駐守潼關之前,他們還沒分出個勝負來。再後來的事,臣遠離朝堂,就不得而知了。」
李令月一聽這話,便知武皇這是有意要削弱她那幾個哥哥及武承嗣、武三思手中的勢力。否則,憑著武皇上位之後的諸多雷霆手段,怎會壓制不住他們?
武皇想削弱李賢、李顯和李旦身後的支持者,李令月倒是能夠理解。支持李唐皇朝的那群朝臣們,從始至終,都站在武皇的對立面。
可武皇這回居然連武承嗣和武三思手底下的勢力也一塊兒削,這就出乎李令月的意料了。
要知道,武承嗣和武三思作為武皇一手提拔起來的子侄,向來都是武皇手中的刀,指哪兒打哪兒。他們手中的勢力,也是武皇的勢力,武皇應當不至於去動他們啊。
李令月未曾掩飾自己的疑惑,婁師德道:「陛下雖對武家子侄十分寬容,可她到底也記著殿下您曾說過的話。過於放縱武家之人,對他們而言並非一件好事。武家兩位親王行事過了界,她自然要好生敲打一番。」
「更何況,陛下既然已經立您為儲,自然要為您的地位考慮。武家兩位親王屢屢覬覦儲位,惹得陛下很是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