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他待李旦依舊不錯,可實際上,他看向李旦的目光中,卻沒了溫度,還時常帶著審視之意。
這時,李令月已自請戍邊,在安西四鎮開始經營。若是李令月仍在京城,或許她就能親眼見到她頭上的三個哥哥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李弘在時,李弘是名正言順的太子,李弘沒了,他們個個都盼著成為下一個「李弘」。
就連李令月,也是如此。
不過,正因為李令月離開了,她既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又避開了一場紛爭。
表面上,李令月入局最晚,當李賢兄弟三人都建立起自己的班底之時,她除了武將外,卻沒有其他支持者。這是她的劣勢,卻也是她的優勢,武皇可以放心地用她,有武皇和軍功做後盾的她,有了後來居上的資本。
可惜,李令月在邊關屢立戰功之時,李賢兄弟三人絲毫沒有引起重視。他們反而因武皇明里暗裡誇讚李令月,開始考慮怎麼拉攏這個妹妹。
直到李令月帶著她的功績殺回京城,直到武皇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親口說,比起李賢兄弟三人,她更中意李令月,因李令月頗有太宗皇帝之風,直到李令月親口說,她也是李治與武皇的孩子,既然李賢兄弟三人可為儲君,她為何不可……
這時,李賢、李顯與李旦兄弟三人才像是重新認知了她一般,可惜,為時已晚。
他們輕視了他們的對手,於是,他們在立儲之戰中成了輸家。
按照武皇一貫的做法,這兄弟三人膽敢對儲位伸手,她應該會當即便斷了兄弟三人的念想,將他們全部趕到外地去。
但也許是出於磨礪繼承人的考慮,也許她有別的思量。總之,武皇當時沒有對兄弟三人下狠手,只是將他們降了爵,挨個兒訓斥了一番,而後拔除了他們的部分黨羽。
此後,兄弟三人表面上安分了下來,實際想法不得而知。
直到李令月失蹤,朝廷軍隊遍尋不得,他們才再度亮出了爪牙。
武皇偏愛李令月,李令月在時,儲君輪不到他們來做。在李令月很可能回不來的情況下,他們終歸能夠肖想一下儲君之位了吧?
可惜,李令月的回歸,再度打破了他們的美夢。
其實,李令月站在她三個兄長的立場上,她都覺得自己挺討厭、挺礙眼的。
然而,儲位只有一個,她絕不能後退半步。
武皇看向自己的小女兒,問道:「令月,你打算怎麼做?」
「我這人,雖不喜歡對血親動刀子,可這回,是六兄先來招惹我的。我向來信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既然六兄想要我的命,我自然不會對他手軟!」
這麼說著,李令月卻想起幼時有一回她崴了腳,李賢親自將她背回宮中的場景。
那時的他們是那麼要好,誰能料到,他們有一日,竟會兵戈相見呢?
在權利的漩渦中心,大概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持久存在,不被腐蝕。
無論曾經多麼真摯的情誼,到了最後,都只能無聲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