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大孫子置辦完喪事後,那銀錠還沒有花完。我拿著餘下的銀錠去找王家的人,想要跟王家解除合約,王家卻不肯。說我和我兒子想要不再去鹽井為他們做工,就得付出十倍的價碼來……」
說到這裡,這鹽民嘆了口氣:「也不知道,這日子究竟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他的悲慘經歷,引起了周圍一些人的共鳴,其他人也開始訴說起了他們自身的遭遇。
有被張家和王家提供的「優渥報酬」所吸引,主動過來打工,卻在簽訂完合同之後發現是一場騙局的人,也有原本的生意被擠垮之後不得不另謀出路的人……
但不管他們是因為什麼原因選擇來到了製鹽廠,他們既然來了,張家和王家就不會允許他們隨便離開。
探子默默將這番對話中的關鍵信息記錄了下來。製鹽廠就要到了,再跟下去,他肯定會被人發現。
這名探子左右看了看,尋了個機會悄悄遁了出去。
製鹽廠內部,他也會親自去查探。不過,這得等他的同伴們為他製作好了假身份再說,到時候,他就能夠以新鹽民的身份,光明正大地進入鹽場……
收到探子的奏報後,李令月憤怒地對武皇道:「阿娘,這些人還真是不把朝廷的命令放在眼裡啊。」
將食鹽收歸國營的命令,是三年前發布的。
當地鹽商若想製鹽,需拿到鹽引,相當於「經營許可證」,而後在官府制定的鹽井或者鹽場中採鹽。在製鹽的過程中,鹽商需接受官府的監督,以免他們將品質低劣的食鹽流入市場。
製鹽完成後,官府會向這些鹽商們收購一部分食鹽,一部分拿來售賣,另一部分則存儲起來做應急物資。拿到了鹽引的鹽商們也可以直接售賣食鹽,但必須按照官府定下的價格來售賣。
李令月做好了有人會販賣私鹽的準備,畢竟財帛動人心,只要有足夠的利益,就會有人鋌而走險。但在她看來,至少大面兒上,各地還是得按照朝廷的指示行事。
李令月沒有料到,此地的鹽商竟敢堂而皇之地跟朝廷的指示對著幹,在沒有鹽引的情況下製鹽,且還敢以高出朝廷定價數倍的價格出售食鹽!
若不是鹽價突然暴漲,許多老百姓的日子本不至於這樣艱難。
比方說那名開滷肉店養家的店主,他家中日子過得富足,大孫子就不會因為上街乞討而被馬撞死,其他人的生意沒有因為鹽價而受到波及,他們也不至於破產的破產,負債的負債,最後因為各種理由,不得不拿著低廉的工錢,去製鹽廠打工。
「本地豪族如此囂張,本地的太守和縣令絕不會不知情。既然他們知情,卻默許了這種行為,只能證明他們與這些人沆瀣一氣!」
難怪一直安靜的愛民如子系統在抵達此地之後,突然開始向李令月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