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她阿娘在朝堂上動作不斷,每提出一項新的舉措,就會觸動一批人的利益。
長時間積累下來,恨她們母女的人可不在少數,李令月可不會拿著自己的安危來冒險。
眼下其實還好,得罪人的活主要是武皇在做,李令月頂多算是被遷怒的那個。
但李令月估計,等她在朝堂上向她家阿娘提出土地改革政策之後,她出門就得跟嬴政似的,隨時提防著有人要來行刺了。
李令月對身邊的玄甲衛吩咐道:「去幾個人,將咱們帶過來的禮物,隨機給百姓們分一些,也是咱們與民同樂的意思。在分發的時候注意著些,莫要引起百姓們的哄搶。」
由於先前李令月和武皇來過揚州,此地是有一座簡易行宮的。
當時,揚州城的百姓們聽說是要修來給武皇母女住的,許多人紛紛踴躍報名。有些家境富庶的,哪怕不要工錢,也想來給李令月做白工。
李令月當然不可能壓榨這些百姓們的勞動力。後來,行宮建成,除了官府給與百姓們的工錢之外,她又自掏腰包,給參與行宮修建的人發了一份津貼。
這一次,李令月還打算繼續住那座行宮。
揚州知府在得知武皇和李令月母女要來的消息之後,早早便命人開始打掃那座行宮,又命人尋了些時令花卉放入那座行宮之中。
現在,雖然駕臨行宮的從武皇母女二人變成了李令月一人,對於揚州知府來說,倒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反正,無論是聖人來,還是皇儲來,他們都要用最高的規格來接待對方。
在步入行宮之後,李令月發現,幾年沒來,這行宮的布置愈發富麗堂皇。
不知何時,行宮中多了些名貴的藏品和古玩,甚至連拜占庭帝國的一些宮廷用品,都出現在了這座小小的行宮之中。
李令月見狀,疑心揚州知府為了討好自己和武皇,去搜颳了民脂民膏。
「孤不是說,一切從簡麼?如今這是怎麼回事?」李令月皺眉看著揚州知府。
揚州知府聽了李令月的話,趕忙為自己辯解:「微臣知道聖人和殿下最是愛惜民力,自然不會去做勞民傷財之事。這座行宮中的飾品,大多是海外歸來的商人們為殿下送來的。」
「從前,他們只能派人在近海航行,如今,他們交些保護金,就可以跟在官府的船隊後面,去更遠的地方做生意,利潤也變得更加豐厚。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殿下。」
「他們對殿下十分感激,他們認為,他們能賺來這麼多的錢,都是由於殿下的庇護。每次返航之時,這些商人都會命人送來一樣禮物,只盼著殿下能夠保佑他們下一次出海之時一切順利。」
李令月:「……」
合著她被當做類似「媽祖」那種海上保護神的角色了啊?
這可真是令人不知該說什麼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