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些藏地百姓們守在小昭寺外,是在為她祈福。
李令月對那名吐蕃士兵說:「你去告訴這些藏地百姓,孤是文成公主的親眷。孤此次前來,就是為了醫治文成公主的病,他們不必驚慌。」
那名吐蕃士兵在與藏地百姓們進行了一番交流之後,那些百姓們的情緒果然被安撫了下來。
他們朝著李令月行了個禮,然後恭恭敬敬地讓開了一條路。在他們看來,李令月大軍擁有這樣的神兵利器,肯定來歷非凡。
在他們眼中,文成公主是菩薩轉世。要說李令月和文成公主是親戚,他們是絕對相信的。
李令月快步走進了小昭寺中,她身邊的親兵大部分都護衛在她的周邊,唯有最初與藏地百姓們搭話的那名吐蕃士兵,此時還留在小昭寺外,繼續與自己的同伴們進行交流。
他希望將儘可能多的同伴爭取到大唐這一邊,為他們接下來與噶爾家族,甚至整個吐蕃王朝抗爭做準備。
這些底層吐蕃百姓們本就對噶爾家族的專權不滿,他們無比嚮往文成公主口中那個「眾生平等」的佛國世界。同時,那些在藏地宣揚大唐皇儲仁德的言論,也在影響著他們。
吐蕃地區,有近九成的人是身份低賤的奴隸,唯有一成的人是王公貴族。
而沒有人,生來就喜歡做奴隸,同樣也沒有人,甘願把自己的命交到別人的手中。
過去他們不反抗,是因為他們無力反抗。上層的王公貴族們不僅禁錮著他們的身體,也禁錮著他們的思想,但他們仍然時常為自己卑微的身份以及任人踐踏的命運而痛苦。
正因如此,文成公主將佛教「眾生平等」的理念傳達給他們時,他們很快就成為了佛教的信徒——這是一種他們無比渴望,在現實中卻又難以達到的狀態。
松贊干布雖然也在藏地傳播佛教,但他的側重與文成公主又有些不同。
他致力於向自己治下的百姓們兜售「前世今生」說——今生,這些吐蕃百姓們日子過得如此艱苦,是因為他們前世犯下的罪過。只要他們好好幹活,努力贖罪,來世,他們就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不過,這也是必然的。松贊干布支持佛教在藏地的發展,是為了鞏固他的政權,同時也是為了削弱苯教在藏地的影響力,並通過這種方式來削弱那些信奉苯教的貴族們的勢力。
文成公主則純粹是為了傳播佛教理念,導人向善。
言歸正傳,吐蕃百姓們雖然對松贊干布十分尊敬,但幫助他們改善生活並撫慰著他們精神世界的文成公主,無疑讓他們覺得更為親切。
愛屋及烏之下,吐蕃百姓們對於同樣出自李唐皇室的李令月有著天然的好感。
現在,李令月一行人又用天神一般的姿態出現在他們的面前,說要幫助他們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