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你瞧瞧這封奏報!邊關處有幾個村落的村民,說他們祖上是華夏人,當初避隋時亂,不得已才出去逃難。現在,他們眼見著咱們大周局勢穩定了,便想著回歸大周呢。」
武皇聽到這則消息,也覺得啼笑皆非。
她接過這份奏報,看著奏報上細細陳列的證物,見這些證物中,的確有當初隋朝用過的箭羽,以及能夠證明他們隋朝老兵身份的令牌,這才信了他們的話。
「說來,也怪隋煬帝不做人。要不是當初他一意孤行,非得三征高句麗,還喜歡瞎指揮,也不會鬧得民怨沸騰。那些跟隨隋煬帝出征的老兵死傷無算,幸運些的,則趁亂逃走了。這些人的先祖當初能夠逃出生天,還能找到一塊地方安安穩穩地生活下來,倒也有些運道在身上。」
說著,李令月拉了拉武皇的袖子:「阿娘,既然這些人都主動歸附了,那咱們肯定得收下啊!他們的先祖拼了命地逃離前隋,卻在咱們統治的時候請求成為咱們大周的人,這不正好說明了咱們大周是天命所在、眾望所歸嗎?」
雖說這幾個村落沒有多少地,人也不多,但他們為了回歸大周,連祖上珍藏的舊物都拿出來了,這對於大周來說,也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
況且,大周現在國土面積大大增加了,人口卻還是不夠多,李令月巴不得能立刻再多出一批人來!
「朕知道。這些人,咱們自然是要收的。不過,在正式接納他們之前,得將他們的身份挨個兒查清楚了,不能讓別國細作趁機混了進來。」
武皇已經開始思考該如何接納這批人了。
「阿娘英明!」李令月見武皇心中有了成算,便不再多言。
此事不僅讓武皇和李令月覺得不可思議,也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陣小小的風浪。
這些年,大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繁華、富庶、安定了起來。周邊許多國家之人都對大周心嚮往之。這是武皇與李令月領導有方的成果,也是大臣們共同努力的成果。
此時,這些大臣們聽說前隋老兵的後代拼命想要重新回到大唐來,與有榮焉。
不過,他們跟武皇想法相同。回來可以,回來之前,需要經過一番排查。這批人回歸大唐之後,究竟該是什麼章程,也得好好討論一下。
一番準備工作頗為繁瑣,等到這些工作全部做完,又是一年過去了。
當邊關那些人終於被允許以唐人的身份踏上大唐的國土,他們激動得熱淚盈眶。
他們都是聽祖輩的故事長大的,在祖輩的描述中,曾經的大隋是一個國力強大、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的國家。可惜,在隋煬帝上位之後,一切都毀了。
隋煬帝先征吐谷渾,又命人建運河、修龍舟,絲毫不顧民眾的承受能力。
他徵集大軍三征高句麗,更是直接將隋朝推到了崩潰的邊緣。第一次征戰高句麗,隋煬帝就調派百萬之眾。原本隋軍有著巨大優勢,按理說,只要穩紮穩打,一個小小的高句麗,怎麼也不至於拿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