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細作人數有限,他們多把精力放在打探高句麗的糧食、武器以及可調動的兵力上了,倒是沒幾個人專程去打探高句麗現在的民情。
李令月看著眼前這幾名拿了食物狼吞虎咽的高句麗百姓,仔細回想了一下跟他們相遇的整個過程,愈發覺得他們像是自己主動撞上來的。
看來,高句麗的百姓對他們的王不大滿意?
不不不,這裡只是高句麗的一座邊城,高句麗王對於這些小老百姓來說恐怕有些遙遠了。
或許,高句麗的百姓是對這座城池的官員或者守將不滿,若非如此,他們也不會如此期盼成為唐人。
民心可用,民意可用!
李令月相信,拿下這麼一座城池,對於自己來說不是什麼難事兒。但,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才是最好的。
高句麗的百姓們狼吞虎咽地將眼前的食物吃完,這才有功夫抬頭仔細打量眼前的大唐官員。
他們只知道眼前兩名態度可親的女子,在唐軍之中地位不低,卻不知她們究竟是什麼人。
酒足飯飽之後,他們膽子也開始大了起來。
李令月與李秀禾問什麼,他們就答什麼。說到某些話題的時候,他們還會自發地補充一些相關的信息,特別熱情。好像李令月不是過來攻打他們的敵軍將領,而是他們流落在外剛剛回歸的老鄉!
李秀禾發現,這些高句麗人在吃飽飯之後,聲音變得十分洪亮,她揉著耳朵,覺得有些不適應。
李令月倒有些懷念,她記得,以前她與一些東北人相處的時候,這些東北人就是那麼大嗓門兒。
力氣大,性情豪放直爽,民風彪悍,這就是李令月對他們的印象。
雖然現在的東北人還不是後世的東北人,但民風方面,兩者還是有些相似之處的。
正因如此,李令月看著這幾名高句麗百姓的目光,也帶上了幾分真實的熱絡勁兒。
倭國百姓和新羅百姓,李令月一時半會兒沒辦法把他們當成自己人,但高句麗百姓不一樣啊!大半高句麗百姓是東北人,少數是朝鮮族人。誰能說這些人不是她的同胞,不是華夏的一份子呢?
「咱們這個城主吧,他真不是個東西啊!他仗著後台硬,成天就知道給咱們加稅!」
「他找咱們給他幹活,還經常拖欠工錢!上回讓咱們給他修宮殿的錢,他都還沒給咱們結清呢!這回還想咱們給他賣命?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