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宋,聖人的身體如何?」焦清不通醫術,也只能問宋姑姑。
宋姑姑剛替聖人把過脈,面色並不焦急。
「聖人是年紀到了,一時偶感風寒,並不要緊。」能說這話,便是有把握醫好聖人。
焦清緩了一口氣,「那就有勞姑姑了。太醫院那幫子太醫只會把話說圓滿,到底不如姑姑。」這話便有些冤枉太醫,林醫正明明說的是只要善加保養便可無虞。偏焦清要一句準話,聖人這般年紀,林醫正哪裡敢把話說死。萬一聖人有個不好,他豈不是要全家陪葬?
聖人因病罷朝五日,等到聖人病好再上朝去,便有官員請立東宮。
「朕是病了幾日,又不是死了,卿等何以這般?」聖人到底將將病癒,話里難免有幾分中氣不足。
可是這樣的話,也讓滿朝文武俱都跪倒。古來帝王越是年歲大,越發忌諱一個死字。可當今聖人卻不那樣,說起生死來,絲毫沒有避諱。
眼見滿朝官員俱都跪倒,聖人身子微微前傾,居然露出一抹笑來。
「諸卿請起身吧,今日朝議,原是有一樁大事要議。」這話一出,立儲的事便可以擱一擱了。
然而有什麼事,還能比立儲更加重要?
聖人沒在這上面打啞謎,直接道,「文惠去了這麼多年,我和文惠到底父子一場,不忍他在身後無人記掛,所以想替他修書著傳,立一部本紀。諸位卿家,以為如何?」
此言一出,滿朝寂靜。
本紀是帝王才能享有的待遇。按照舊例,文惠太子雖然在生前就立為太子,可到底沒做過皇帝。等當今聖人百年之後,文惠太子的事跡,至多也不過是附在當今聖人本紀之中。
如今聖人說要替文惠太子立本紀,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想著兒子沒做過皇帝,在生前替文惠太子補上皇帝的名號?還是想藉此事,定下文惠太子一脈的正統地位?
若是前者還好說,聖人想這麼幹,百官依從也就是了。若是後者,百官心裡且要細想,這天下傳承,社稷是否會因此動盪。
這件事上,反倒沒有官員出聲,請立東宮也好,催請立儲也罷,都是為了江山穩固。而給文惠太子修本紀,便是反對,又能留下多少名聲?和聖人在這件事上對著幹,全家腦袋夠砍是怎麼著?
所有人都被聖人這一出整懵了,以至於請立東宮的話題剛開了個頭,就陡然結束了。
三王對父皇看重太子兄長一向高於自己這事兒已經見怪不怪,太子生前壓過一眾兄弟一頭,死後還是如此,三王已然沒了要爭的脾氣。即使大位日後落到自己頭上,難道還能清算先太子一脈?那樣史書之上的名聲實在太好聽,三王且生不出這樣的心思。而且一旦那樣做,不知會有多少官員站出來力爭到底。到時候百官的名聲好了,作為繼任者的皇帝,那名聲可謂是臭到底了。
沒有當今聖人的威望,輕易不要做出格的事情,這是三王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