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五年前,賢妃與貴妃的衝突中,賢妃盛怒之中動手打了貴妃。
貴妃跑去找北齊皇帝哭訴,北齊皇帝情緒上頭了,就要賜死賢妃。
旨意傳了出去,北齊皇帝上頭的情緒下來,馬上命人撤回旨意。
結果傳旨的人還是慢了一步,賢妃己死。
北齊皇帝心中無比後悔,他對賢妃的死活不在意,但是母子一體,他殺了皇長子的生母,這個兒子還怎麼用。
殺母留子那也要趁孩子小的時候,二十幾歲的好大兒,與母親感情甚篤,這時候殺了他生母,他是要報仇的。
這時候就有心腹大臣向北齊皇帝建議,立皇長子為太子,殺貴妃,追封賢妃為皇后,搶救父子關係。也向皇長子證明,絕無忌憚之意。
賢妃本身並無大錯,伴駕三十年,生下皇長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只是與貴妃起了衝突,就這麼被賜死,死的太冤。
而且貴妃與賢妃之間的矛盾,本質上就是北齊皇帝偏心所致。
男人有偏愛很正常,但賢妃是潛邸跟著的老人,又是皇長子生母。不看僧面看佛面,讓她屈居於後來者之下,換誰都不服氣。
正確做法是,賢妃的位份在貴妃之上,賢妃氣平了,自然也就沒爭執了。
自古以來,因為男人偏心,寵妃騎臉皇后的都有。但因為寵妃殺了太子生母的,古往今來論起來都是奇葩。
但北齊皇帝的貼身太監卻悄悄說,人己死,悔之無用,大皇子是斷不能留。他就是現在能忍下這口氣,殺母之仇,他肯定要報。
與其養虎為患,不如先下手為強。
貴妃更是帶著三皇子在北齊皇帝面前哭訴,說什麼臣身可死,但請皇上一定要保下三皇子。皇長子登基,三皇子肯定是要死的。
北齊皇帝猶豫起來,他這麼一猶豫,皇長子也坐不住了,殺母之仇不提。
他也會想,母子一體,自古以來,母親被賜死了,成年兒子離死也不遠了。
但凡皇帝想要兒子,就不會搞死他親媽。
父子關係越來越微妙,皇長子終於忍不住造反了。他再不動手,北齊皇帝就要動手了。
父子反目,內亂開始。
贏了的北齊皇帝也無比後悔,一直器重的繼承人沒了,他己經五十歲,剩下兩個兒子,實在選不出來。
他哪怕再寵愛貴妃,也很清楚,國賴長君,奶娃娃繼位會有滅頂之災。
就在北齊皇帝心力憔悴之時,突然間京城消息亂飛,大概就是,北齊的內亂乃是大周挑撥,北齊的貴妃更是大周的暗探。
原本只是以為是,大周藉機打嘴炮,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這就是一場從頭到尾的陰謀。
要說內亂對北齊是物理攻擊,那眼前這些證據就是精神攻擊。
朝廷多次出面澄清,這都是敵國的陰謀,但隨著公布出來的證據越來越多,百姓是安撫住了,北齊皇帝崩潰了。
痛失繼承人的打擊本就大,現在又得知一切都是陰謀算計,連心愛的貴妃都有可能是暗探。
多重打擊之下,北齊皇帝口吐鮮血,本來年齡就大了,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