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試分為三場,每場考試有三日時間。
第一天結束時,祝瀾便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帖經題目。
在帖經之後,還有一道詩題,題目是「春雨貴如油」。
左右還有兩天時間,祝瀾並不著急,而是反覆將題目讀了幾遍,然後燃起了驅蟲香,躺回木板床上準備休息。
讀過幾遍題目之後,人的大腦潛意識裡也會思考,興許明日一睜眼,便有了好的答案呢。
江州城位置偏南,前些日子又下了雨,空氣中瀰漫著潮濕的味道。
貢院的衛生條件自然比不得書院,到了夜裡,祝瀾隔壁號舍的考生睡到一半,迷迷糊糊睜眼,赫然見到面前的牆壁上趴著一隻拇指大小的蜚蠊,登時便嚇清醒了。
他伸手就要拿鞋子去砸,結果那蜚蠊動作更快,竟然直接一飛沖天,朝他面門而來!
「啊啊啊啊——!」
當然,發生此等情況的並不止他一人,此起彼伏的驚叫聲在祝瀾號舍附近響起。
而祝瀾鼻尖縈繞著驅蟲香的氣味,她伸手將耳朵里塞的棉球往裡推了推,翻了個身安心睡去。
次日一早,不少學生的眼睛下面都帶上了隱隱的烏青,而祝瀾卻精神煥發。
她一睜眼,腦子裡果然已經有了詩題的思路。
「春雨貴如油」,此題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
雨水節氣在南方被稱為「可耕之候」,只因雨水之後便可以陸續開始春耕,所有的農作物,在春雨過後便會一片生機盎然。
多數考生拿到此題目,第一反應都是著力於描述春雨對於農耕的重要性,知識面稍廣一些的,更是可以在詩作中闡述自己對農耕發展的理解。
然而祝瀾卻認為,此題目所要考察的知識卻並不止在於農耕。
春雨貴如油,這個說法看似正確,實際上卻並不適用於所有地區。
祝瀾在現代時,家鄉是北方,那裡並不算多雨,春雨承接著秋、冬兩個少雨季節,加上氣溫回升快、颳風天氣多,往往易形成連續乾旱,因此才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然而如今的江州一帶本就多雨,出現乾旱的概率實際很小,春雨其實並不稀罕。
因此破題之點,祝瀾決定從地理環境入手,分類討論南北地區的降雨問題,再由此引入不同地區的農耕特點很大程度上受到氣候影響。
最後一步,則是點出各地的農耕政策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祝瀾一邊理著思路,一邊用鉛筆在草稿紙上畫出了思維導圖,再開始草擬答案、進行修改。
最後認認真真謄錄在了朱線紙上。
第二場考試的內容乃是「試義」,考生需就一篇經典文章談論自己的理解。
為了讓答案出彩,祝瀾決定冒一些小小的風險,在不違背這個時代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隱晦地融入了一些後人所作出的理解。
部分觀點對於這個時代來說或許有些超前,但如今朝廷想要選拔改革人才,這或許也是脫穎而出的最佳機會。
第三場策論的題目是「明辨賞罰之至論」,此題涉及獎懲制度與國家治理的關係,要求探討如何合理地進行賞罰以體現公正之道,並促進國家安定與發展。
此題目倒不出祝瀾的意料。
今年負責出題的乃是禮部大人周顯清,周顯清出身吏部,曾任吏部侍郎。祝瀾曾遍閱其文章,歸納後發現這位周大人曾多次上書,諫言完善朝廷獎賞制度一事,認為應該「賞功不賞德」。
祝瀾思索之後,用鉛筆快速寫下了自己的題目——「論賞罰之理:功德並賞,明法立國。」
也得虧岑松柏先前回信開導,君子和而不同,祝瀾並不會選擇一味迎合周大人的政見,而是選擇在其關注的領域深入研究,如實談論自己的看法。
最後一場考試結束,收卷官開始挨個號舍收集考生的卷子。收卷之時,只見大部分考生面容憔悴,更甚者神情恍惚。
負責祝瀾所在號筒的收卷官來到祝瀾面前時,見號舍內的女學生面色紅潤,氣定神閒,精神狀態極好,連頭髮都梳得一絲不苟。
一襲青衫,正端坐於號舍之內,面前的木桌上筆墨紙硯俱已收納整齊。
收卷官不由得多看了一眼卷子上的名字,只覺有些熟悉,再一想,似乎前幾年有一位年紀極小的縣試女案首便叫祝瀾。
收卷官心中暗許,端看此子的狀態,便知日後必能成大器。
貢院的大門終於打開,數千考生們踏著或虛浮或輕快的步子走了出來,祝瀾也在其中。
她在約定好的地方等了片刻,見到了一同走出來的喬悠悠和肖婉。
「瀾瀾,多虧你想出這種辦法製作泡麵,哈哈,我還加了點自製的醬料進去。=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