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就覺得太夫人您若是為官,定是真正能為民做主的好官。」思玉滿目憧憬地說,「反倒是朝廷中的一些官員,看似滿腹經綸,其實根本不懂得治理地方。」
有人去了地方上,一心要謀個大政績,結果完全不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反而把百姓折騰得更加悽苦;所以很多時候有官員不去折騰百姓,由著百姓休養生息,就算是好官了。可是,如果不思變、不求變,百姓就會一直苦著,很難富裕幸福起來。
「我明白了!原來你想搞一個扶貧專題啊!」萬商脫口而出。
「扶貧?」思玉把這兩個字在心裡細細品味了一番。
良久,她鄭重地點點頭:「是的,我想寫一寫扶貧,還請太夫人不吝指教。」
第134章
萬商覺得思玉找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之前思玉那篇十年磨一劍的策論之所以會被皇上重視, 一個是因為思玉原本就出身於世家,對於世家內部的很多東西都是知道的,另一個是因為她幾乎燃燒了自己只為了那一篇策論。日復一日地燒, 年復一年地熬, 使得那篇策論里全部都是精華。
但現實就是思玉並沒有真正當過官,甚至她還一定程度上缺乏社會經驗。
思玉僅有的那點社會經驗還是在從家裡逃出去後被好心的戲班子班主收養的那幾年裡獲得的。她只讀過萬卷書, 但是沒能走過萬里路,也沒能見過各種好人壞人。
當然,即便是這樣, 思玉也已經勝過許多人了。
不少懵懵懂懂就當了官的讀書人且不如她呢!
只不過,想要思玉再寫出一篇像之前那篇策論一樣叫人驚艷的文章,這很難。
於是思玉乾脆放棄了宏觀敘事, 轉而從小處著眼。
在這個讀書人考科舉走仕途幾乎都是為了光宗耀祖、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的時代里, 少有人正兒八經地思考過「如何當好一個縣令」這樣的問題。偏偏對於習慣逆來順受的底層百姓來說,縣令負不負責、有沒有作為, 這直接關係到了他們日常生活。
意識到這一點時, 思玉常常覺得不可思議。
這麼重要的一個問題, 為何此前從未有人正式思考過呢?
就算偶爾有靠譜的人發表靠譜的看法,那往往也都是他們自己當了縣令,去了地方上, 經過反覆嘗試, 然後終於帶著當地百姓取得一定成果——也就是說,都是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但很難找到一些像樣的像指導讀書人如何考科舉一樣當縣令的書。
思玉就覺得自己應該去在意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