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休沐,我們可去冠秋林一看,順帶將伴手禮擇了。」鍾逐音唇角微微翹起,指尖一下下點著扶手。
汴京的冠秋林被譽為「天下四絕之首」,綠盈滿山川,樹色蔥蘢,尋探幽之道見孤築木屋,往後是萬壑絕涯,枯松倒掛危危乎,令人心神顫慄。
程別綠聞言,眼神流露出一絲可惜之意,溫聲道:「我今日有些公事還未處理,怕不能與穿雲你們同去。」
據民間傳聞,程未春從偏僻的襄浠山而來,草根出身,自年幼讀書需要寅時出門跋山涉水去鎮上唯一的學堂,勤奮刻苦,年十七時得中進士,加之鐘逐音賞識引薦,聖上頗為信賴。今二十三歲,為吏部尚書,年少有為,雖性情溫和,然行事果斷公正,受百姓愛戴。
這傳聞跟事實還是有些差距,不過一些重要節點還是差不多的,比如涉水讀書、得中進士、被鍾賞識、官至尚書,只是其中過程簡略了程未春中間求學之苦,襄浠之地的極其窮苦。名間傳聞版本數數,不乏為之加上了些神話色彩。
比方說,有傳聞程未春幼時舉火炬行間茂林,火過葉稍,不曾引火;暮夜將將,歸家途上,有流螢為她敞明四方;野獸害蟲不曾遇,恐有神明護身……
此類種種,不計其數。程未春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用來勉勵學子,似乎隱隱約約還添上了一些神跡,變得亦真亦虛。
追其緣由,一個起於寒微的人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這為諸多名落孫山的學子增添沉重的桎梏。可若有神話色彩在內,她人心中會有慰藉,甚至於期待,期待這樣事發生在自己身上,這無疑會減輕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如今程未春官至尚書,自是繁忙,鍾逐音微微頷首,表示理解。
她將視線移向魏重桃,微笑:「俱之,你呢?」
一般而言,隨魏重桃這樂知天命的性子,她應當在她自家那池塘旁靜坐垂釣,將自己的閒暇時間消磨在庭院中,但她還是應了鍾逐音,「隨你去嘍。」
*
在乘馬轎前去冠秋林的路上,臨近城門處,鍾逐音瞧見有人正施粥。
身後青未了,曾雲盪胸壑(注①)。
粥棚之下,騰騰熱氣白霧窺不見施粥之人是誰,只見女子手拿木杓從鬲中舀粥,盛滿瓷碗,後有條不紊地送到百姓手上。
清風洌過,浮起霧氣被吹散,在馬轎出城門前,在車軲轆不疾不徐經過歲月風霜留在地上的碾痕時,她終於看清施粥女子的面容。
眉骨善然,立身有白鶴之姿。
是謝尚書之女謝昭意。
難怪施粥時舉手投足間盡顯溫文儒雅,鍾逐音心道。謝昭意出生之時天降祥瑞,麒麟在囿,神鳥來儀,地出甘泉也。
鍾逐音比謝昭意年長七歲,是真真切切見過這祥瑞之景,至今猶記。
*
待程別綠趕至府邸,閽者稟告她,李汀山早已在書房等候她多時。
「李大人,您久等了。」程別綠整理衣著,禮貌叩門,得回應後慢慢推開門扉,語含謙意。
李汀山搖首,放下書卷:「無事。」又道:「我字照霜,私下不必喚我大人,你我年齡相近,叫我照霜便可。」
程別綠不言淡笑。
「我此次前來,是為了近段時間學士府向聖上所提的重農之策的事,聖上為此決定派一些大臣去偏遠地任官幾年,以致百姓富裕,聖上擇了六處偏遠地為先試,其中便有一地為襄浠山,你看……」李汀山徐徐呷了口茶,淡聲道:「你是否有合適的人選舉薦?」
程別綠知道李汀山是希望她能選個清廉正直的人去為官,讓襄浠山真正能好起來,而並非是會將所有災難事情壓下,報不實信息的官員,就像腐爛的木材經雕刻也仍不堪一擊,松濤拂下破碎飄搖。
她心裡微暖:「大人,我替百姓先謝過您了。」她思索一番後,忽有一人的身影浮現她的腦海中,倏地激動:「我這確實有一人可薦……」
遂兩人促膝長談。
【作者有話要說】
一章出場人物總結:
鍾逐音,字穿雲
魏重桃,字俱之
程別綠,字未春
李汀山,字照霜=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