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炎熱,哪怕是冬季,氣候也很溫暖。
白天要是出太陽的話,氣溫能夠輕鬆達到二十度以上。
比較糟糕的是,梁州冬季多雨,不利於救災的同時,還容易引發疫病。
「你們來的正是時候。別的還好,就是缺醫少藥。」
梁州本地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藥材庫,但教化落後,當地人只會對藥材進行一些簡單處理,應付一些簡單傷勢。
藥材的炮製,以及更加複雜的中成藥加工,別說是本地人,就是本地的醫官都不怎麼順溜,更別說是讓他們進行傳染病防疫。
趙淩和梁州知府、梁州駐軍都關係匪淺,完全不需要進行各種博弈,很順利就開始進行各種賑災調度。
純人力的救災效率極低。
尤其是重災區,更是讓人感覺無從下手。
趙淩把經過官道清理後實踐證明非常好用,且工藝並不複雜的器械讓隊伍中的匠人傳授給本地匠人,常見病的治療也讓大夫進行傳授。
一時間,上到周知府、余將軍,下至黎民百姓,都陷入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學習和勞動浪潮中去。
軍隊配合百姓,一起動員起來,各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臨近三州的糧食、布匹等緊急物資也通過已經恢復的官道押運進來。
流離失所的百姓們從簡陋的棚子裡,改為住進帳篷里,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賺取自己的口糧和基本的日用品。
一些受災嚴重的百姓,經過這場災難證明原來的村落位置不適合居住,需要選擇新的定居點。
張元一帶著人手,在整個梁州來回跑,確認合適的居住地點後,把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安排妥當——建造新的房屋、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發放糧食、糧種、農具等等。
由於趙淩在用錢方面計算得當,賑災銀最後還剩餘了一些,甚至連他額外準備的小金庫都沒動用。
手頭有錢,趙淩的花花腸子就起來了。
他帶上累得瘦了一大圈的張元一:「肘!」
「胳膊肘還是大肘子?」張元一累得兩眼發黑,被趙淩塞進驢車。
驢車晃晃悠悠,張元一在裡面睡得鼾聲震天,等被叫起來的時候,兩邊高山林立,前面河流奔騰:「這是哪兒?」
「斷魂溝。」趙淩在邊上聲音幽幽的。
張元一被嚇了一跳,抹了一把臉才算是有了點精神:「來這兒幹嘛?」
趙淩比劃了一下兩邊的距離:「你說我們在上面架一座橋怎麼樣?」
張元一看了看兩邊直衝天際的大山:「啊?」
趙淩說話的時候,正在調整手上的弩。
他在箭尾系了一根細繩,對著對岸射出,可惜射程太短了,到一半就落了下來。
他想了想,換了一把弓,同樣操作試了兩次,才把箭設到對面,在細繩上做好標記,把箭拉回來。
旁邊有工匠快速進行測量。
趙淩給張元一解釋:「斷魂溝這一段其實就是這條河道比較危險。只要在上面架起一座橋,兩邊的道路可以通行。」
不管怎麼說,梁州一個州,只有一條官道什麼的也太誇張了。
而且這次通訊受阻,芙蓉道有多處塌方,斷魂溝他實際考察後發現並沒有受到影響。
只是因為季節因素,斷魂溝這裡的水流量太大,才導致無法通行。
趙淩說完,旁邊常威端來熱水給張元一洗漱。
張元一簡單洗漱了一下,才看到邊上已經搭起了營地,還有許多人在清理周圍的草木。
常威招呼他去營地拿剛蒸好的玉米和包子。
包子也是玉米面做的。
自從梁州有了玉米之後,本地就有大量的地方種植了玉米。
玉米需要的人力少,產量高,且更加適應梁州的氣候。水熱條件更好的河谷地區,甚至能夠一年四熟。
這次梁州地震,能夠保持基本面穩定,主要是因為衙門有足夠的存糧,可以支撐到朝廷的救災糧食。
其實朝廷救災的糧食也並沒有很多,只是百姓看到一車車的物資,看到欽差,看到皇子,看到井然有序的軍隊官兵,看到家園一天天恢復、重建,內心變得平靜了。
周知府的經驗豐富,受災之後讓人搶先種下去的一批玉米已經成熟,哪怕量沒多少,也讓百姓看到了希望。
暗中隱隱約約的浮躁和波動,被一項項措施壓住,沒法掀起浪花。
趙淩擔心的兵災和匪患最終沒有出現。
「三十九丈!」工匠量出河道的寬度。
趙淩就開始設計打造一座鐵索橋。
鐵索橋的建造速度異常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