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曝光度和重要性自不可同日而語。
「你問。」徐懷袖和展會主辦官方打過交道,大概對會問什麼心裡有數。
錄像機打開,徐懷袖和小姑娘你來我往地各自自我介紹開篇,主持人迅速引進採訪:「首先,我們都知道歷史的回望-民族藝術展是一場旨在用民族的、世界的包羅萬象的藝術交流會,您對地點選定在河西走廊一帶有什麼看法呢?」
藝術展是流動展,不止在此地開,展品們會跟隨主辦方一步步轉移至祁連山附近展館,徐懷袖早就有所準備,以官方標準的口吻開口:「現在我們所處於甘肅省W市,絲綢之路的咽喉。不僅僅是交通、軍事要塞,還一直都是文化融合帶、生態屏障,乃至於到現在成為亞歐大陸橋的一段、新能源基地,從古至今……」
徐懷袖張口就是一段小作文。
這種主持人和採訪者樂在其中的橋段外人看了未必感興趣,宗澄左耳朵進右耳多出,顯然是聽了就算。蘇闌作為高考語文差點不及格的學生,一直以來都不太對官文感興趣,還是工作之後才強迫自己學習。沈含山倒是聽得起勁,目光在徐懷袖盤起的頭髮後逡視著。
蘇闌知道沈含山喜歡的是徐懷袖的才華,但這麼多年一直這麼喜歡,也真是夠了,三分鐘熱度人士完全不理解沈含山這麼多年看得見吃不著的心理。
主持人又問了幾個有關文化的問題,徐懷袖一一回答,對自己的展品也大致作了介紹。
問了十來分鐘,大概到結尾的時候,主持人問出了與之前文化概念並不相同的一個問題:「您作為參展者,也作為對文化頗有見解的愛好者,平時一定業餘各路文化從業者交流頗多。那麼從您的角度看,應該怎麼看把我們多樣而豐富文化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到世界各地呢?」
這問題可不好回答。
有點像網路遊戲每個大版本都要下發一版「用戶調查問卷」似的,作為開放題來展示。
根據徐懷袖的從業經驗,無論她會達成什麼樣子,大概都不會被播出去。
這類問題本也不是用來播放給大眾看的,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標準答案,和上幾個問題不一樣。
但她還是好好地回答了。
「以半個從業者的角度,將中國不同的古文化傳播到國外大眾中,大概首先要打破的是偏見;然後是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品牌。我們都知道義大利盛產奢侈品、法國浪漫之都,是因為這種印象頻繁地在我們生活中反覆出現。或以明星代言的形式,或以將門店安排於商圈最顯眼的位置,將知名度大眾化,在已有成品的前提下,是營銷的成功……」
毫不誇張,徐懷袖口述也有文字的章法,從營銷的重要性說到學術角度的「黃金三角」「文化寄生」「虛擬地產」之類專有名詞。
並不算難懂,徐懷袖不太喜歡什麼「拉通水位」「對齊顆粒度」「打通場景」之類辦公室廢話,除非是專業用語,否則她更喜歡用樸實的用語去形容。
也因為造句的簡化,大部分話大家都聽得懂,還是百無聊賴的蘇闌在心裡嘆氣:沈含山大概是智性戀,畢竟現在的創業家戰略家什麼的,稿子全是秘書來寫,像徐懷袖這樣滿肚子墨水能吸能吐的鋼筆精,確實要人高看好幾眼。
徐懷袖身份是商人,她也就真的只以商人角度講線上線下營銷的重要性與不同。
有幾次蘇闌幾乎要以為徐懷袖要說到很深入的方向,但她表現得淺嘗輒止,像是不剖析完全還給觀眾留作業似的。
但無論怎麼說,小作文說完,採訪也結束,攝像師放下相機,肩膀都酸了,揉著吸氣。
主持人和攝影師快速地換內存卡,不同採訪要存入不同卡中,他們倆不是展會參展方,採訪也更隨意,大致只是問了些當下大學生最關注的找工作、心態、考研考博、工作身份轉換等問題。
只可惜他們等徐懷袖,徐懷袖卻並不願意等他們。即將彩排,她脫了外套去找走位。內場他們這種外人摻和不進去,保鏢拉著宗澄找了個空房間等著。
約半個小時後,約四十歲的女性推門進來:「是這可以休息嗎?」
彩排相對更無聊,坐領導的位置一個沒有,導演和導播舉著麥克風在主持人讀詞間隙大喊「XX準備」,偶爾後台「把聲音調高點」的指揮還能漏音到前台,草台班子感盡數體現。
徐懷袖見怪不怪,和各位等待著的高管、老闆互加聯繫方式。
「杭遠織造,杭遠織造來沒來?」
徐懷袖兩次被杭遠織造坑,正敏感著,聞聲一抬頭看,發現並沒有杭遠織造的人。=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17_b/bjZRi.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