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查不出流言的源頭,岳丞相就只能堵住眾人的嘴——這是最糟糕的辦法,因為這無異承認了謠言。然而無論如何他也不能讓這些流言擴散出去。他清楚他有多少敵人,要是讓他們借著這流言把自己拉下台,丞相之位就會落到一個無能之輩手中。
岳丞相認為這些流言八成是他的政敵弄出來的。他相信這應該不是余太尉的意思,因為那個老頭雖然頑固,但在大是大非面前絕不含糊。如今正是徐風上下理應團結一心抗擊長明之時,那老頭不會不識相地給他下絆子。不過,他也相信那些支持余太尉的人完全沒有太尉本人的頭腦,那些蠢貨是有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干出這種蠢事的。
正好,他對朝廷中幾個尸位素餐的大官不滿已久。既然他們這樣不識大體,岳丞相也不再手軟。他在短短一個月內以精妙的手段讓徐風王接連免去三個余派的官員,並讓支持他的人接替了他們的位置。其中就有孟琅。御史大夫在抗奏無效後,憤而歸家,自此,朝廷成了岳度時的一言堂。
孟琅對這超拔的升遷並不感到喜悅。他如今已是九卿之一,徐風史上少有如此年輕的九卿。站在這位子上他覺得太高,太險,要是往常,他絕不會接受這引人非議的任命,但如今他知道自己必須站上去,竭盡全力去輔佐岳度時。
在表面的一團和氣之下,孟琅也能感覺到別人對他的不滿,以及對岳相的不滿。這種不滿雖然被岳度時一時壓了下去,卻像水面下的暗流暗暗積聚著,說不清什麼時候就會掀翻岳度時這艘大船。孟琅感到害怕,他無比希望戰爭能快些結束,可仗一天天地打下去,好像永遠也不會結束。
這時,朝廷收到了余太尉的急信。
第139章 三王(二)
余太尉雖然只有九萬兵,卻宣揚廣野派出了三十萬大軍,他手中的軍隊鋪成了三路,令兒子和孟瓊竭力進攻。幾次交戰後,余太尉成功地嚇住了三王,但這只是緩兵之計,倘若朝廷不及時增派援軍,三王遲早會看破他是在虛張聲勢。
於是,余太尉向朝廷要求援軍。
這個合情合理的要求讓岳度時萬分為難。他問孟琅:「我們現在還能調多少兵?」
「除去留守廣野和地方的軍隊,還能調一萬人。」
「沒有更多了嗎?」
孟琅在心中默算了一下各地的戶口,說:「三天後,豐州征的兩千人將抵達廣野,半月後還有南邊四城的一萬一千人。再之後,就是烏池、寧城、牧同等東三城的人......」
「這一萬多人最快什麼時候能到?」
孟琅斟酌了一下,說:「十天。」
「把禁軍......調兩千人。」岳度時說,「先把這一萬四千人給余太尉,剩下那一萬一千人讓他們直接去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