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令禮、智二關死守,拖延時間,即刻在揖海山築防!揖海山地勢險峻,投石機運不上去,長明人無法輕易攻破,我們可藉此籌備人馬錢糧!」
「那麼,你能籌到多少人?多少馬?多少錢?多少糧?」
孟琅一時語塞。岳度時沉重地說:「這場仗打了快一年了,長明仍氣如長虹,徐風卻已經難以為繼。究其根本,仍在封地。倘若削去所有封侯,權力一歸大王,那麼,即使失了三關,我們也未必不能與長明一戰。可現在,我們沒有時間了。」
孟琅焦急道:「如今正是國家危急之時,各封侯難道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大敵當前家事和,只要朝野內外齊心合力......」
岳度時搖搖頭:「你替我暫主工作的這些日子,還沒看清楚朝廷的局勢嗎?大敵當前家事和?倒不如說大難臨頭各自飛!你忘了三王之亂、忘了逃回來的五王子嗎?王室尚且如此,又怎能期盼他人......」
「丞相大人。」孟琅悲痛地叫道,「你怎能如此輕易就放棄?那戰死的十幾萬將士的血都白流了嗎!」
岳度時厲聲道:「當犧牲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有意義。為了不讓更多人流血,為了不讓徐風陷入最壞的結局,我只能這樣做!」
孟琅質問:「倘若長明不和呢!」
「我會極力促成和約。」
「那麼。」孟琅果決地說,「我恐怕不能再輔佐您了。」
他離開了丞相府。
朝廷就議和一事展開了激烈的爭辯。岳度時堅持議和,余太尉和御史大夫則極力反對。然而,隨著前線軍報迭至,徐風王的心卻漸漸向岳度時傾斜。
他現在覺得岳度時的確有先見之明。倘若當初如他所說退守揖海山,或許如今的情況還不至於如此危急。眼下前線一敗再敗,國內又四處有人造反,要再打下去......
徐風王感到了恐懼。他拿不定主意,便去請教太后。
太后也害怕了。
她猶豫地說:「兒啊,聖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今家中尚且不寧,如何能平天下?依為娘之見,還是先把家裡的盜賊趕出去吧。」
她說的是今春徐風東邊、南邊忽然冒出的大批亂民。這些亂民幾百、幾千的聚成一股一夥,殺害地方長官和大戶,肆無忌憚地搶劫掠奪。三關失守後這些亂民向北方流竄——那是廣野所在的方向。
太后的話點醒了徐風王:國土沒了可以再搶,自己的人頭沒了可再找不回來啊!他決定議和,於是召見岳度時,委婉地說:「丞相一心為國,忠心可鑑,之前寡人不明,未聽丞相之言,以致釀成大錯。今寡人不欲重蹈覆轍,但朝論囂囂,寡人恐百年之後,無顏見祖宗,且為子孫詬也。」
岳度時說:「議和之事乃臣力主,是非成敗皆為臣責,大王不必憂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