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客套了幾句,高松然掛掉電話,轉頭就收到一條系統提示。
【在宿主的引導下,學生[朱家榮]擺脫對未來的迷惘,獲得春雨點50點,「天眼」一次。「天眼」限1小時內使用,過期無效。】
朱家榮?難不成他去見了兩次醫生,就真的走上了正骨手法這條道路?
高松然恨不得立即給朱家榮打電話問個明白,但他知道,當下還有更重要、更緊迫的事情要做——
免費天眼必須一小時內用掉,否則就浪費了。
可問題在於,段考結束,大多數住校生都趁這個輕鬆的周末回家休息了,限時天眼給誰用呀?
辦公室另一邊,兩個來自1班的學生,正和他們班的數學老師討論問題。
這兩人高松然認識,是從省內別的城市考入三中的孩子,家境貧寒但成績優異。周末兩天時間,他們選擇留校學習不回家也正常。
恰好1班數學老師這周末留校值班,兩人便和老師討論起了題目。
高松然心念一轉。雖然這事兒放在10班同學身上可能性很小,但說不定10班也有住校生留校……學習呢?
比如王宇。雖然他是運夏市本地人,但他家裡是開小超市的,一樓是店面,二樓自家住。環境嘈雜,不適合學習。
也許他也像前幾個周末一樣,留校看書了呢?
於是,高松然起身,便往教室走去。
要是王宇在班,就直接開天眼。要是他不在班,就給宿管老師打個電話,借「談心」的機會,也開個天眼。
走到半路,高松然又看見了校園裡的幾棵參天古樹。
這些樹的歷史,還要追溯到晚清時期。一位年邁的地方官致仕還鄉,用多年來微薄的積蓄,在家鄉創建了「榕月書院」,教授本地學童讀書習字,以及為人的道理。
八年後,老人過世,國朝也日漸衰微。老人培養的孩童放棄了孔孟之道,紛紛投筆從戎,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道路。
書院無以為繼,由此廢弛,但受老人啟蒙的十個學生感念師恩,便籌錢在此種下十棵榕樹。
他們相約,待到國難解除,定要再回樹下聚首,一邊推杯換盞,一邊談笑風生。
時移世易,十棵榕樹在戰火中飽受摧殘,僅存半數。
當年在樹下相約再見的十位青年才俊,只有兩人活到了解放日。無數榮譽獎章加身,也落下了一身的傷病。
剩下八人中,半數征戰疆場,馬革裹屍而還;兩人在動亂期間病逝;一人為了保護潛伏的戰友,主動被逮捕,犧牲在刑場。
還有一人遭叛徒出賣,在被敵人折磨得遍體鱗傷後,趁獄卒不注意,悲壯地自戕而亡。
唯獨沒一個貪生怕死的軟骨頭。
國難解除之日,倖存的兩人再回樹下聚首,起先沉默不語,後來抱頭痛哭。
他們向當地政//府提了個建議。一年後,榕月中學在榕月書院舊址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