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她知道這是丈夫高先生唯一的女兒。孩子幼年喪母,非常可憐;
但另一方面,她又覺得自己的心態很可怕:這個孩子分走了高先生對她的關心。
所以,剛剛搬入高家時,張穎對高詩靜的態度反覆無常:一會兒感到小姑娘可憐又可愛,請她吃一頓肯德基,就能讓小姑娘重展笑顏;換一天,她又看不慣這小姑娘對自己若即若離的態度,和充滿防備的眼神,對她便也冷言冷語。
過了幾年,高詩靜上了高中,張穎對丈夫的戀愛腦濾鏡也慢慢消退。
她後悔過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
比如,三十出頭並不晚,沒有必要將就自己,委身下嫁一個喪偶的中年男人。
再比如,父母說的很多所謂人生道理,都不盡然。什麼叫「女人只有結婚才能體現價值」?她張穎工作能力強,短短几年就在單位受到領導重用,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決策者,根本不用依靠男人就能養活自己。
不過,路是自己選的,張穎也認了。想通這些道理之時,卻又遇上高詩靜上初中,和老爸鬧起了矛盾。
高先生覺得這個女兒廢了。他既不願聽從女兒內心的想法,也懶得去溝通,直接對張穎表示,她還年輕,沒必要一輩子就指著這個不孝女過活。
「十幾歲就不聽話,以後很可能不願意幫他們養老,這樣的孩子要了有什麼用?不如我們再生一個!」
這是高詩靜親爹對張穎說的原話。
他們都不知道的是,這段對話被高詩靜不小心聽見,又在高詩靜心中揚起一陣滔天巨浪。要不是班主任老師及時勸阻,高詩靜甚至對張穎,以及還沒來到張穎肚子裡的孩子,產生過可怕的念頭。
高松然自然不可能對張穎以實相告。
跳出了戀愛腦的牢籠,張穎這才第一次有機會站在相對客觀的角度,審視被自己過得一團糟的人生。
以及那些出於衝動做出的決定,為自己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
最顯著的一個影響,就是自己從沒進過產房,卻有了個名義上以及法律上的「女兒」。丈夫總說,高詩靜不尊重後媽也就算了,連對父親都是愛搭不理的樣——這個女兒廢了。
張穎覺得,自己剛進高家時,對這個孩子也不夠善良。
丈夫賣掉她母親的遺物,自己不僅沒有勸阻,還當件美事到處炫耀,估計也被小姑娘聽去了不少。從某種程度上說,張穎很自責,高詩靜和父親的關係僵成現在這樣,對父親都愛搭不理,自己也是有一定責任的。
在準備好迎接親生孩子之前,張穎還是想儘可能彌補高詩靜內心受到的傷害。
因為她知道,一旦自己有了孩子,已經對女兒失望的高先生怕是會更不把這個姑娘當回事。自己的精力也有限,肯定只能優先照顧親生的孩子。
然而,高詩靜已經是個高中生了,張穎再也不能像自己初見她時那樣,靠一頓肯德基就能買通她,就能換得小姑娘一整天的開心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