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夢影回家後,的確又和家裡人發生了爭執。不過,這一次卻和以往完全不同。
前些日子,女兒不在家,潘夢影的父母也進行了小小的反思。
只是他們反思的程度有限。潘夢影爸爸反思那一天早晨,巴掌往女兒臉上招呼的行為。
再打也不能打臉啊!但他甚至都沒覺得,打孩子本身就是一種恃強凌弱的懦夫行為。
無法依靠講道理說服已經懂道理的孩子,卻又不希望孩子違抗自己的意志,便只能強橫地使用暴力了。
得虧潘夢影是個練體操的姑娘,要是換成一個練摔跤的16歲小子,潘爸爸在下手之前都會思慮再三。
潘夢影媽媽反思的則是自己在單位太愛聽八卦。要是不聽同事的八卦,她就不會知道趙華楓的那篇文章,不會知道女兒在文中「自曝」的行為。
雖然女兒的名譽依然有可能因此受損,但至少眼不見為淨,可以暫時不用面對那份尷尬。現在倒好,這件事成了潘媽媽心中的一根刺,往後幾十年都忘不掉了。
女兒一個月沒回家,父母還是有些想念她的。不過,長久以來苛責孩子的習慣,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掉的。
見潘夢影獨自在房間裡吹著暖風寫作業,桌上還有一隻空杯子,廚房裡飄來一陣陣熱茶的香氣。潘夢影看書看得很投入,但這溫馨的場面,卻惹得潘爸爸老毛病就又犯了。
很多家長好像看不得孩子過得舒服。他們認為,自己上班工作辛苦,下班還要付出精力培養孩子,孩子應當感恩父母的付出。
這不假。這些家長也不是不懂,自己過得辛苦,也是為了讓孩子能過上好日子,最終目的還是將自己的基因好好傳下去。
大道理誰都懂,但付諸實踐時,不少人便會把道理往偏離初衷的方向理解。看到孩子夏天冰棍西瓜、冬天暖氣熱飲,過得舒服愜意,他們就好像覺得這對不起自己在工作單位受的辛勞一般,非要讓孩子也受一受氣,這樣,他們的心態才能平衡。
在孩子面前,還能美其名曰,「憶苦思甜」。
在家裡,除了換衣服那幾分鐘,潘夢影的房間是不允許關門的。按照潘媽媽的說法,小孩子嘛,要什麼隱私?
潘爸爸闖入房間時,潘夢影正津津有味地讀著一本從校圖書館借來的書。
高一年級的語文寒假作業,其中一項是要求孩子們在寒假讀三本書:一本名人傳記,一本科普類讀物,還有一本是從高中生必讀列表中選取的任意一本小說或戲劇,並分別寫一篇讀後感。
潘夢影以前是練體操的。因此,人物傳記一項,她挑了烏國一位著名的體操運動員的傳記,尋找共鳴。
潘夢影正沉浸在書本中,讀到該選手為了給孩子治病,遠走他鄉訓練比賽,以三十多歲的高齡在體操賽場上奮鬥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