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那夜的暴雪,在場不少同學都記憶猶新。農科院基地附近的村莊,和運夏市隔得不算太遠,一個小時的車程。鄉下雪下得更大,但城裡也受了波及。
看著銀裝素裹的城市街道,不少同學玩心大起,紛紛跑去小區里堆雪人、打雪仗。畢竟,這麼大的雪,運夏市也不是每年都遇得到。
「我所在的小河村,即使是冬天,農民也並沒有閒著。大棚里種著許多蔬菜,如果大棚被暴風雪壓塌,則無法起到保溫效果。對溫度敏感的蔬菜會因為低溫而迅速枯萎,甚至死亡。一些大棚內的蔬菜,還是村民們與農科院合作的成果——農科院出樣本種子和工錢,村民們出力栽培。倘若這些大棚里的蔬菜也沒了,損失的並不光是一家人的收入,也是不少研究人員幾年的心血。」
那天晚上,幾乎整個村子的男女老少,都連夜跑去加固、修復大棚了。孫志亮所在寄宿家庭里有個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平時只在家裡做做飯,也跑去了田間幫忙。
「在他們的感染下,我也加入了他們。半夜兩點出門,干到天亮了,危機才勉強解除,我渾身濕透地回到了寄宿人家。我是客人,他們並沒有讓我干多少活,但我也累得精疲力盡,幾乎兩天都爬不起來。」
回到寄宿人家,孫志亮還因為累成了狗,被老奶奶笑話了。
見他實在累得動不了,農科院給他放了一天假。於是,暴雪後第二天,孫志亮就待在屋裡,老奶奶聊了起來。
他又加深了對農村生活的辛苦的認知。
老太太的娘家、夫家都是農民,守寡後跟著小河村的外甥住,三代種地為生。
遇上乾旱季節,河裡水不夠了,全村按人頭分配,排隊、搶水、澆地。半夜爬起來澆水,老奶奶幾乎每年都要遇到。沒辦法,村里排到你家半夜上,你敢偷懶,那對不起,你家的地就沒水了。
遇上季風帶來的連綿暴雨,也會像今天一樣,全村男女老少只要能喘氣的,都要跑去地里挖排水溝,免得莊稼被淹死。
「他們的辛勞和收入是不相匹配的。一家人在田裡辛苦一年,到手的收入也往往只能勉強滿足一家溫飽。若是想存下錢來,為災年準備一些儲備金,還得養動物、做副業。」
還有收穫季,連續一個月每天睡不到五個小時都是常態;天還沒亮,就蹬著三輪車,載著滿車廂剛由家人連夜收割來的菜,去集市里販賣;遇上突如其來的大雨,外面曬的穀子來不及收,被雨水泡發芽了,便是半年的心血付之一炬……
接觸了農家的生活日常,孫志亮才真正意識到這樣的生活有多苦。
「站在農人的角度,他們巴不得莊稼能半夜給他們打電話,告訴他們要提早收割、多挖水渠呢!」
短短几天,孫志亮就已經感受到,那個網絡段子是多麼的不負責任,嚴重淡化了農業生產的辛苦。
孫志亮又說到了他在農科院幫忙研究的項目:特異性增強、對土壤肥力沒有影響、且對地下水源幾乎無污染的新型除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