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的女生打的是猴拳嗎?」有人被靳文蕾吸引了注意。
更多人看的還是潘夢影。畢竟,這些翻滾動作難度對於普通人而言,難度實在是太高了,正常人根本做不來。
可這些動作都是潘夢影的小兒科。儘管自從身高突然猛竄後,她就練不了體操了,但這隻意味著體操運動中能拿到高分的「空中轉體n周半」這些動作,她做起來比以前更有挑戰性了。
但倘若只是一個側手翻,接一個後空翻,再來一個前滾翻……還不都是小菜一碟?
第169章
隨著表演的推進,燈光逐漸變得更加明亮。原先的藍色燈光悄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黃色、白色交織在一起,仿佛陽光普照大地,喚醒了猴山的每一個角落,帶來勃勃生機。
葛希瑤拉的背景音樂依然是圓舞曲的3/4拍,但速度加快,情緒也愈發高漲。
10班的合唱人員依然由和聲吟唱為主,雖然沒有歌詞,但所有聽眾都能感受到猴山正午的熱鬧與活力。
王笛的鼓聲也愈發歡快有力,葛希瑤的小提琴也不再是普通的樂器,拉的仿佛也不再是一首樂曲,而是化作了猴山中的動物在山間鳴叫的聲音,短促又尖銳,充溢著無秩序的野性情調。
靳文蕾和潘夢影在台上仿佛不知疲倦地打著猴拳、做著流暢有力的翻滾動作。
沈建和盧浩也從隊伍中走了出來。
和靳文蕾一樣,盧浩也做著一些滑稽的動作,一會兒在樹林中飛奔,一會兒又在樹枝間上下攀援;沈建則利用了自己跳高的天賦,身高腿長,台上的石頭道具成了他發揮的場合,做著跳躍的動作,如同山間靈猴版敏捷輕盈。
這下,再迷茫的觀眾也看出來了:這四位站出來的同學,正在模仿著猴子在山林中的活動——畢竟不是猴戲世家傳人,四人的模仿談不上惟妙惟肖,卻也並不拙劣,能看出是幾隻猴子在山林間奔跑跳躍,盡情嬉戲。
台上的場面熱鬧了,台下也議論紛紛起來。
「這小提琴拉得,初聽有點刺耳,聽久了卻也挺和諧的嘛。」
「讓我想起了二胡名曲《賽馬》,一曲結束,拉二胡的人也要模仿賽馬的嘶鳴聲,最後給拉那麼兩下,可有演出效果了。我感覺這個女生的小提琴就是參照《賽馬》的創意來的,一群猴兒亂叫!哎等等,那個打鼓的女生怎麼又把鼓槌給放下了,不拉了嗎?」
「別看鼓了,看那個後滾翻的女生,好厲害啊!她連著翻了三個!」
「聽說10班有個練體操的特長生,是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