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位玻璃廠領導的極力舉薦之下,王媽媽辭去了玻璃廠相對穩定的工作,來到酒吧擔任歌手。
高松然也沒想到,故事的轉折會變成這樣。他笑著問:「王笛媽媽,你沒有考慮過參加什麼《華國好歌手》的比賽嗎?」
大概高松然也不是第一個這麼問的了,王笛媽媽早就準備好了答案:「高老師,你這就是高看我了。先不說海選要不要給評委好處費、好處費我付不付得起了,就我的水平,借用酒吧的音響設備和哄鬧的環境,還能糊弄糊弄人。要給專業人士點評?不夠的!」
似乎覺得高松然有些遺憾,王媽媽反過來安慰起了高松然:「沒事。這酒吧生意挺好,偶爾還有別的地方邀請我去演出。雖然這工作聽起來不夠穩定,但比起在玻璃廠,平均月收入至少翻番。而且,雖然許多人認為酒吧是個不正經的地方,但我在這裡至少……只賣藝。」
高松然聽著有些尷尬。「只賣藝不賣身」王媽媽明顯在影射她自己給有錢人做小的過往,在這兒自嘲呢。
王媽媽好像聽出高松然的尷尬,連忙轉移話題,拍了拍自己腦袋說:「你瞧瞧我。咱們不是聊王笛嘛,怎麼又給我自誇上了?」
高松然又笑道:「沒關係的。和孩子父母閒聊,對我們班主任更好地管理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也有幫助。再說,雖然家長的職責很重大,但家長也不能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忘記了自己的愛好和生活。」
說完這番話,高松然就知道這話說得有些多餘。王媽媽在與女兒溝通的過程中,意外發掘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有她那我行我素的穿衣打扮風格。自己勸慰王媽媽要關注自我感受,不是對著和尚念經嘛!
高松然也把話題轉回王笛:「您聽搖滾樂,王笛也聽,雖然具體類別好像不一樣——嗨,我這人五音不全,不懂音樂——那您覺得,這些共同愛好拉近了你們之間的關係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效果並不明顯,否則,王笛母女倆的關係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疏遠——或者說,「不熟」了。
王媽媽自嘲一笑:「慢慢來吧,孩子到了叛逆期,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的倔。要知道我在她這麼大的時候,都大著肚子了!我沒有做好一個媽媽的榜樣。她不愛跟我說話也好,只要王笛不像我當年那麼傻就行了。高老師,今天,我和您說的這些,也不用太放在心上。我把自己的這些經歷告訴您,只是希望您能在學校稍微關注關注王笛。」
高松然差不多明白王笛媽媽的擔憂源於何處。說白了,她害怕王笛重蹈自己的覆轍,走上一條和自己一樣的不光彩的人生道路。
「現在她這個年齡,我也不方便找對象——誰知道人家圖的是我,還是我姑娘?我不能冒這個險。孩子和她爸爸,也就一個月見一次面的樣子,她的身邊從小就缺少一個父親角色。現在,王笛又跟著外面的老師學架子鼓。不知道會見識什麼樣的世界……高老師,拜託了。」王媽媽嚴肅而鄭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