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光要捨得吃苦,還需要跟對好的老師,吃苦才能吃對方向。他就不算吃對方向的幸運兒。可以說,他最終選擇放棄相聲行業,與他的老師有脫不開的關係。
他的老師並不以相聲表演而出名,而是專門開班教學生的。基本功紮實,但因為缺乏大量的實地表演經驗,在颱風方面,這位老師能給到學生的幫助十分有限。而且,分明都二十一世紀了,這位老師依然秉持著古老的學徒模式——學徒要負責伺候師父一家人的生活起居。
到最後,這位前相聲演員都快學出心理陰影了,上台表演時卻還是總被人詬病狀態不佳。最終招架不住,還是退出了相聲演藝界。
顧凱興情緒複雜。他對相聲的熱愛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久以來的夢想。經過了在相聲小品社的打磨,他的信念愈發堅定。他人的失敗經歷,對顧凱興而言只是不要踩坑的警示牌,不會阻擋他對夢想的追求。
「上高中了才學相聲,以後去工作單位也有拿手節目可以表演。重要的是,這是一門表演藝術。看你這身打扮,家庭條件不差吧?要學就多花點錢,要跟有實際表演經驗的名師去學,別重蹈我的覆轍。」
顧凱興本來不想裝這個叉的。可是,對面把展示的機會送到他嘴邊,恨不得餵給他,小顧同學豈有坐視不理的道理?
顧凱興小聲問道:「那,張敏鈞先生,算有實際表演經驗的名師嗎?」
張敏鈞,這個年屆退休的知名相聲演員,平生最大遺憾是上了兩次春晚彩排,卻在最後關頭,因為節目時長統籌的原因被刷了下來,與春晚擦肩而過。
但是,稍次一級的各種晚會,張敏鈞先生可是常客。華國愛看電視的中老年人,十個里有十一個都認識張敏鈞。
三中的相聲社,今年花重金請到了這位大師給孩子們講課。社團報名剛開始就瞄準了相聲社的顧凱興,便是「大師課」的受眾之一。
前相聲演員一開始沒反應過來:「張敏鈞……等等你說的是,那個張敏鈞?孩子,你說笑話了吧,人家名滿天下的大師,收你這個半路出家的徒弟?」
顧凱興撓撓頭,他也不知該怎麼解釋:「我也不算他徒弟吧,但是他的確是我老師。」
前相聲演員吃驚不小,好像已經看到了這個半路出家學相聲的小朋友身上隱藏的天賦——他會埋包袱啊!
顧凱興又說:「相聲社沒人查考勤,報了社團的,都把相聲社當一門水課,要麼寫自己的作業,要麼乾脆溜號。到最後,三個年級百來號人報名,只有前排兩隻手數的過來的人會認真聽,每次張敏鈞先生布置了當堂練習,也只有我們少數幾個人會去認真做。」
演員眼珠子都要掉出來了,感嘆道:「暴殄天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