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初步判斷是「不打自招」,這個詞也是讓他萌生了「10班刑偵小分隊」主意的原因。不過現在,高松然又有了一個更妙的猜想:李運鴻能判斷人有沒有撒謊,不正讓人聯想到「出家人不打誑語」?
好巧不巧,李運鴻的父親,年輕時還真當過幾天和尚。
第二天,高松然從劇院小分隊帶隊的馬老師以及一些同學那裡搜集到了更多的信息。
絕大多數令人感到非常樂觀。例如顧凱興結識了一位正經跟師父學過相聲的演員,兩人交流不斷,相互學習。
比如林鷹,他用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先被非遺傳承人其中一位無端歧視、無端討厭,又因為他對玉罕族的美食文化有所了解,讓在場的另外一位叫古阿子的老人仿佛找到了知音。
林鷹,美食?
10班有了葛希瑤這個嗅覺無敵靈敏的香水、葡萄酒鑑賞家,難道也會出一個味覺靈敏的同學?
馬老師在劇院忙於照看自己的兒子,同時維持10班的秩序,他並不清楚林鷹和古阿子老人具體的交流過程。也就沒有和高松然匯報。
在高老師面前,林鷹坦陳,自己從小就不好養,吃不慣在正常人眼中無比正常的正常食物,偏偏對少數民族偏門食品感興趣。他和古阿子提到的幾種玉罕族傳統美食,也都是林鷹嚮往已久卻無從品嘗的東西。
和高松然說話的當口,高松然已經通過天眼,看到了林鷹的天賦——「無為」。
不對呀,如果「無為」正如字面意思上那樣,若是非要在10班找一個最符合這個詞第一印象的同學,有寵辱不驚的品質,肯定是吳震寰。
而林鷹根本不像這個性格的孩子啊。
高松然也沒太多想,學生在自己面前說話,他不能心不在焉。給孩子看出來了,自己就不一定能得到孩子們同樣的信任啊。
林鷹還說起他對食物口味的偏好,似乎並不僅限於國內的家常菜。
這種奇怪的習慣還發揚到了他對外國食物的探索之上。
在他初中剛畢業的暑假,林鷹父母帶他進行了一趟為期兩周的歐洲之旅。一家人在呆梨國呆了七天,各種風格口味的披薩餅、意面、千層面、燴飯、火腿、沙拉,還有提拉米蘇等甜點,令人垂涎不已。
可林鷹覺得,也就那樣。真正在他回國後都難忘又懷念的,是一種叫做鹽漬沙丁魚的開胃菜。
「我們一家人在水城吃了頓午飯,這魚只是一道冷菜。我媽嘗了一口,就不想動筷子了,我爸也是。可我吃完了那冷盤裡的全部三條魚,還覺得意猶未盡時,就直接把之前點的主菜蘑菇燴飯給退了,又點了兩大盤沙丁魚當主菜。我覺得酸酸甜甜的,非常爽口,我媽就覺得又酸又甜,嘗不出個正經風味。唉,我和我們家人在美食這方面,簡直毫無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