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拜讀過她的體育生選拔調查報告、邪典兒童繪本調查報告後,王偉得出結論:趙華楓不光口風緊,筆力也是一等一的,十分適合披露社會熱點黑幕。
唯一可惜的就是,她和劉二明一樣都未成年。王偉不希望兩個孩子捲入風波之中,否則,九泉之下的他也不會安寧。
見王偉面露憂色,劉二明並不知道王偉最擔心的是他劉二明的人身安全。劉二明只當王偉還在思慮,如何在二次爆料的輿論戰中,在他們的敵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先發制人?
劉二明的腦海里不是沒閃過「趙華楓」這個名字。她是劉二明和王偉之間的牽線人。
經過好幾個月的刻苦鑽研,趙華楓寫雜文的水準又有長進,比起那篇體育生選拔黑幕文章的些許稚嫩,如今的她,更像一個嚴謹、老練的調查記者了。
兩人最終還是把趙華楓拉入了討論。
「一篇紀實調查報告一經發表,便會驚起千層浪,我們的敵人也會瞬間警覺。若是與化工廠勾結的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察覺,在尚未引起民眾足夠重視之前,他們就會把報導撤下去,讓我的第二次爆料同樣掀不起太多浪花,無疾而終。」王偉向趙華楓介紹形勢的嚴峻。
趙華楓道:「這一次的調查報告和前兩次的確不一樣。如果說最終目標是引發儘可能多的人關注這件事,那麼,我們面臨兩個艱巨的挑戰——而且是兩個相疊加的挑戰。」
「兩個挑戰?」王偉不解其意,在他看來,調查報告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文章被壓下去之前,要送達儘可能多的人群呢。第二個挑戰……難道說的是孩子們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嗎?
「假如我們的敵人發現了這篇文章、下壓熱度之前,全國有100個人從各式各樣的渠道刷到了這篇報告的標題。這100人中,最少有70人發現這篇報導的主題是什麼環保、什麼化學污染——而不是汽車股票、體育遊戲、明星八卦、時尚美食,也會瞬間失去興趣,點都懶得點開。」
「剩下30個人中,對時事稍微關心一點的,發現這件事發生在離他們幾十、幾百公里之外的運夏市,而不是本地新聞又會跑掉20個人,到最後刷到報導標題的人。10個人會繼續往下翻,這10個人中再有五個能看到文章末尾,便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趙華楓並不希望自己的文章為了誇張而去誇張,只為吸引眼球,就去起那些聳人聽聞的標題。這違背了她作為調查記者的理想和初衷。
調查記者就要用事實說話。
王偉聽到這裡,點了點頭。「我們現在的難點就是將這10%和5%的比例提高。可不可以在報導的開頭,故意隱瞞事件發生的地點,不讓讀者知道這是在離他們挺遠的運夏市?全國任何有一條河流的城市,都有可能遭遇這樣的公共衛生危機。」
趙華楓猶豫著:「可以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