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是第一次全國性大掃盲, 1956年周總理再次號召全國人民向現代科學文化進軍,第二次掃盲達到高潮, 1958年陳元帥在會上強調, 掃盲是讓六億人睜開眼睛的工作, 第三次掃盲運動又開始展開。」
「從新中國建立到1960年,約有1.5億人參與了掃盲培訓,而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國現在的文盲率已經降至2%, 基本上做到了青壯年人人都能識字讀書。」
「當然我國正式提出九年義務制教育是在1985年,即全國的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小學六年以及初中三年的基礎教育。」
「當然僅僅是強制規定兒童必須受教育也是不夠的,因為還有不少家庭掙扎在溫飽之間,也不是所有的家長都那麼有遠見,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於是依舊有許多適齡兒童被迫失學。」
「於是考慮到這種現象,再加上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06年時修訂後的《義務教育法》同時規定對學生免收學費、雜費,大大降低了家長們的經濟負擔。」
「免收學費、雜費」這個詞以極大的衝擊力衝擊著天幕下所有人的耳朵。
田間地里的農人們皆是一臉不可置信。
一個滿頭白髮衣衫襤褸的老人道,「什麼?讀書不要錢?這怎麼可能?官老爺們怎麼可能這麼好心?我活了大半輩子還沒聽說過」
一個正在漿洗衣服的中年婦女對旁邊的人道,「讀書可貴哩,聽村裡的富戶說,他們家想要供大兒子讀書都需要把牛賣掉,怎麼可能不要錢?」
一個身材枯瘦的年輕漢子也搖頭,「別說他們了,就我在縣老爺那做工,他想送大少爺去最好的書院讀書都要猶豫許久哩!」
村口大槐樹下,正在帶小孩子讀書,滿頭白髮的老秀才則是激動地流出了淚來。
「這是真的嗎?後世真的讀書不用錢了?」
秀才蒼老的手不由得輕微顫抖,年少時他家還算是村中的富戶,再加上他很愛讀書,於是父母便咬牙送他去了鎮上的學堂。
他花費十年終於考中了秀才,然而隨著他父親的去世,家中便再也沒有餘力供他上學。
於是乎他便只能回到村上,平日裡種田維持生計,閒暇時帶帶村中小孩收些束脩,又或者幫村中的村民寫信賺些貼己。
彼時他在鎮上的學堂中也是前幾名,有幾個同窗已經考上舉人,還有一個更是在幾年年前高中進士,成了貴人。
他常常在想,如果當初他有機會繼續讀書考學的話,是不是也能像那位同窗一般擁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只可惜人生沒有如果,如今他只能面對著數不盡的農活,教一教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
此時京城中的國子監也是熱鬧非凡。
能進國子監的大多家境優渥,出生富貴,有的甚至是出身世家高門,皇親國戚。
一個衣著華貴的年輕男子冷哼道,「哼,胡搞!那些農人上學有什麼用?他們種好田不就行了。」
一旁衣著相對樸素的男子連忙幫腔,「小侯爺您說得是啊,那些農人讀什麼書,不過你放心,那些賤皮子哪怕能讀書也是比不過您的。」
被喚作小侯爺的年輕男人這才滿意地笑了起來,「這後世也不過就是占了點時代發展的優勢,徒有虛名罷了。」
當然國子監中自然不缺有識之士。
一個身穿白衣的年輕男子對著身旁青衣男子道,「這後世著實是有意思,竟然能讓所有人都讀書識字,也不知道這得花費多少銀兩。」
青衣男子則是嘆氣道,「我越看這天幕越是心驚,真是不知這後世究竟發展成了什麼樣,我家在京中也算是排得上號,但自認過得日子遠不如這號稱自己是普通人的姜宛。不過這次陛下他們肯定不會放過這次的書的,我們應該也能看到。」
白衣男子點點頭,「真是期待啊,從前我一心只想高中狀元,天幕出現後才知自己是坐井觀天了,原來這個世界這麼大。」
此時各朝的宮廷內也俱是震驚不已。
唐,李世民聽完姜宛的介紹後,沉默許久後才長長嘆了一口氣。
「他們不僅能讓所有人都吃飽穿暖,竟然還能讓所有人都讀書識字,朕的確不如這後世的朝廷,甚至差得太遠了。」
登位以來,作為想要集中皇權的帝王他並不待見那些世家大族,更是不滿他們將那些古籍藏起來不肯輕易示人。
於是乎他心中盤算著繼續推廣隋文帝創建的科舉,提拔寒門士子,寄希望於他手下有更多脫離世家大族的有識之士,減少朝廷對世家的依賴。
然而讓所有人都能讀書,甚至讓讀書不再花錢這是他都不敢想的。
而且他想來自詡寬容大度,心中卻還是不免提防那些百姓,害怕他們懂得太多會反抗自己。他這思想跟那後世的「皇帝」相比也真是差太遠了。
一向喜歡跟李世民抬槓的魏徵此時卻是語氣溫和道,「陛下不必太過消沉,畢竟相距一千多年,大唐比不過實屬正常。陛下您現在對百姓能有這般愧疚,已經比不少帝王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