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任的刺史也在出發的路上,不是楊諳的任何子侄,是跟隨他多年的一個言官。
非常能說,是楊諳的代言人,完全不分是非黑白,非常讓楊諳放心的一個人。
而楊三太爺的死,楊諳雖然嘴上不承認,但是行動卻表達的清清楚楚。
沒有諡號,沒有追封,楊三太爺只是一個富家翁,只能按平民的規格下葬。
楊氏族人慌了神,以往所有去世的楊氏老人,楊諳都向皇帝親自請封的。
兵部尚書直接被丁憂,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有夫人不甘心,遞了帖子給皇后,也是石沉大海。
開玩笑,皇后在親兒子這裡都是偏心父親的,何況其他遠親。
太子也收到聞人圖的信,知道了事情的始末,他靜觀其變,不插手楊家最近的事,以防適得其反。
楊諳這一番不留情面的樣子,本想讓楊氏族人識趣,知道離了他楊諳,什麼都不是。
可是,人都是有逆反心理,更別提一群已經被捧得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特別是楊丞科,他在心裡懷疑爺爺的死因。
每天圍著一群人伺候的人,怎麼會突然摔死。
所以,楊家人表面都被楊諳嚇到了,唯唯諾諾,但是私底下卻是恨急了。
從來沒想過送女孩進宮,和皇后爭寵的人,開始在族裡找漂亮的女孩子了。
京城的事發展迅速,姜初都不知道,他沒收到信,季師爺也還沒收到信。
所以姜初很自在的在縣衙,每天就讀讀書,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大人,賦稅已經全部收好了,何時送去淮陽?」孔華抱著厚厚的冊子來找姜初。
「等新刺史來吧!」姜初今天早上才收到消息,楊丞科回京城了,就是不知道原因,不過,刺史肯定是要換人了。
「唉,就是不知道換了刺史,減免三成賦稅的事還作不作數。」姜初嘆氣,三成,不少了。
可以支援太子了,姜初一回來就問了戚御史的事,結果很讓人無奈,那個時候的太子,剛及冠。
手上才有了一點勢力,至於兵權,一點沒有,他根本救不了戚家人。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太子才開始偷偷摸摸養兵的。
「新刺史只能是楊太傅信任的人,對大人一定會友好的,所以,減免希望很大,到時候大人哭一下窮,青州才經歷瘟疫不久,新刺史會理解的。」孔華道。
「不知道京城怎麼樣了?信刺史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姜初好奇極了。
孔華搖頭,「京城應該這段時間比較混亂,太子也傳遞很少的消息,不過我有寫信去打聽了。」就像楊珛的事,他們居然一個都不知道。
太子不是不傳信,是太忙了,長清大師要楊諳讓淮陽修河道,楊諳嘴裡答應,但是不行動,因為耗資巨大。
太子沒辦法,整天纏著皇帝,皇帝更小氣,他覺得長清大師危言聳聽,明明淮陽河道很穩健。
長公主也來勸父皇,最疼愛的大女兒天天來求,皇帝只能給楊諳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