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翻開手中的文件夾,抬頭看向觀眾:「首先,我給大家念一組數據:1979年,中國內地的人均GDP不足300美元,甚至不到菲律賓同期水平的一半。但是,內地有十億人口,這是什麼概念?就算每人每年只買一雙膠鞋,那就是10億雙的需求;每人每月多花1塊錢買日用品,那就是120億的市場。而菲律賓同期人均GDP雖然高一倍,但總人口不到5000萬。換句話說,內地市場的『總量蛋糕』,是菲律賓的20倍。」
她轉身指向地圖上的港城:「再看我們的港城,500萬人口、700平方公里土地,擁有自由港政策、獨立關稅區地位以及連接中西方的金融網絡。這時問題來了:當一個10億人口的巨型市場開始打開國門,當它需要一個中間人來對接國際規則、技術和資本時,誰最有可能成為這個中間人?」
趙佳穎看著地圖:「答案或許就在我們的地理位置里,港城位於珠江口東岸,是連接東南亞與內地的天然良港。1979年,內地的外貿依存度不足10%,80%的轉口貿易要通過港城完成,為什麼?因為內地還沒學會『游泳』,而港城早就是『弄潮兒』。」
她走回講台前,翻頁後抬頭繼續道:「上周我們在粵城交易會採訪了27家內地參展企業,其中22家表示,他們遇到的最大障礙不是產品質量,而是不會與國際買家對話,產品說明書要翻譯成英文,質量認證要符合國際標準,甚至連如何談價格都要從頭學起。這生意該怎麼做?」
台下開始交頭接耳。趙佳穎笑看台下:「我們發現,企業需要翻譯服務、國際認證諮詢、報關報檢指導,這些都是技術活,但內地暫時缺乏專業人才;而港城呢?我們的英語普及率極高,有百年積累的法律事務所、全球認可的會計行、國際質量認證的船級社,這是互補優勢。內地有10億人口的市場潛力,港城有連接世界的通道優勢,當內地工廠需要把玩具賣到美國,當內地工廠需要引進德國機器設備,港城就是那個翻譯官、擔保人、中間商。我們幫內地企業拿到國際訂單,幫外國資本找到投資機會,港城的轉口貿易、金融服務、航運物流……」
這場演講通過HTV財經頻道播出,HTV還邀請嘉賓評論。無論嘉賓見解如何,單從幾個大學生能寫出這樣一份研究報告來看,確實彰顯了能力。嘉賓們發散討論時,一位白髮老爺子淡淡說了句:「你們說,背靠十億人口的港城機會多,還是有五千萬隻袋鼠的澳洲機會多?我的看法,今日移民的人,在十年二十年後,會後悔。」
老爺子的話,又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
岳寧從未想過要說服誰,她選擇公布真相避免誤解。至於未來的發展,時間會給出答案。
*
「哈哈哈!『外來媳婦本地郎』?」剛度蜜月回來的喬君慎指著岳寧和喬君賢笑道。
葉應漪過去敲了一下兒子的腦袋:「有什麼好笑的?我和你爸還是『外來媳婦外地郎』。」
喬君慎仰頭看她媽,一臉委屈:「我就覺得很有趣呀!」
「吃飯了。」老太太過來招呼孩子們。
「我去叫大奶奶。」岳寧從沙發上起身,跑到花園裡喊道,「大奶奶、軍軍,吃飯了。」
軍軍和大黑、小樂一起奔跑過來。兩條狗先到,岳寧揉了揉兩個狗頭。
軍軍跑過來,岳寧牽著他的小肉手,等著大老太太。
大嫂嫂在寧小廚學習,大爺爺家其他人因有事先回去了,大堂哥也去了粵城秋交會,喬家大老太太留下陪伴孫媳婦和曾孫。
大老太太走過來,眾人一起進屋。
岳寧和軍軍洗了手後,過來坐下。雖然岳寧是大廚,但除非她有興致主動露一手,否則喬老太太從不讓她進廚房。不過老太太對她喜歡的菜式觀察細緻,岳寧雖是粵城人,卻在西北長大,喜歡吃辣,而這種辣與葉應漪喜歡的酸辣又有所不同。
當天餐桌上就有一道加了辣椒的紅燒鯧魚,家常做法,特別合岳寧的胃口。
岳寧吃了兩口,喬啟明問起這次秋交會的情況,岳寧特地提到大堂哥:「大堂哥英文好,還會德文,真的好厲害!」
喬老太太看向大老太太說:「你大奶奶年輕時可是留學德國的。你大哥哥的德文是她教的。」
「難怪呢!」岳寧說,「大哥哥被領導看中了,這幾天一直在上海機械展台當翻譯。」
「慧儀,你精神不好?」葉應漪問崔慧儀。
崔慧儀抬頭:「可能是時差沒倒過來吧?」
葉應漪說:「下午好好睡一覺。」
「下午我要進公司,和寧寧約好了,她幫我試新口味。她現在要念書,時間也緊。」崔慧儀說道。
喬君慎說:「我陪你們一起去。」
崔慧儀微微瞥了他一眼:「不用,我坐寧寧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