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子對她的故事很好奇。
畢竟太監給他講的故事,多數是二十四孝那類教育性大於娛樂性的故事。
講完了還得問太子爺從中學到了什麼。
二十四孝的典故為了鞏固孝道思想,很多劇情十分離譜,讓小太子幼小的心靈飽受摧殘。
就比如那個《埋兒奉母》的故事。
大致講的是一個孝子看見自己的老母親經常把食物分給孫子吃,孝子認為應該把食物節省下來供養母親,於是決定挖坑,把兒子給埋了。
聽完之後,接連半個月,小太子吃零食都不香了,每天憂心忡忡地擔心太后奶奶餵他吃東西。
這個故事給小太子帶來的精神刺激不亞於鬼故事。
故事裡的父親埋兒子埋得相當果敢,說干就干。
連「下次別吃奶奶給的食物」這種提示都沒有,完全沒給兒子「懂事」的機會。
以至於之後每次太監講睡前故事,小太子都不許他們講新的。
必須要小太子自己「點播」,只能從他聽過的那些「安全的故事」里找一個複述,比如嫦娥奔月之類的故事。
這些睡前故事他早就聽膩了。
鄧姣這個「小紅帽」的故事就很新鮮,故事幾乎只有一波三折的劇情,沒有說教,主角也沒有如何驍勇大義。
小太子覺得有趣又,想要再聽一個。
等他洗漱完了被太監塞進小被窩。
鄧姣琢磨了一會兒,決定講個小美人魚的故事。
然而她清了清嗓子一低頭,小太子已經睡死了過去,只有包子臉還期待地對著她的方向。
鄧姣只好起身去自己的配殿,學習齋醮儀式的規矩。
路過廊廡時,冷風吹過衣領的縫隙,鄧姣下意識縮起脖子,加快腳步進入配殿,吩咐侍從把門窗都封好。
皇城的氣候冷得早,這才剛孟冬,夜晚的風就涼得有些刺人。
由於要保證皇帝的遺體不發出異味,宮殿地面下頭燒炭的「地暖」也沒有開工,鏤空的透紗窗子簡直等於沒有。
鄧姣真是好幾個晚上沒睡好了,基本都是天沒亮就凍醒了。
還好年紀小,身子骨扛得住折騰。
受苦的也不是鄧姣一個人。
整個皇室這兩個月來都在沒苦硬吃。
所有跟皇室比較近的親戚都得輪流守靈或哭喪。
遠在封地的皇親國戚也都快馬加鞭趕來了京城。
他們不能自己找地方住在宮外,都是鴻臚寺的官吏給安排在乾清宮周圍的宮殿住宿。
天機營的大都督親自帶領玄甲衛,把守各殿,嚴密監視著這群藩王家眷。
皇帝陡然駕崩,從治喪到發引下葬,這過程往往長達五個月到半年。
這麼長的時間,要是讓這些擁有客觀數量親兵甚至藩軍的皇家成員自由在皇城走動,暗中謀求皇位的幾大勢力不得串門串瘋了?
為了防止私下結黨,這些遠道而來的皇親國戚,算是來皇宮裡坐五個月的牢。
他們的食宿條件還不如鄧姣,名義上都要齋戒。
像是先帝叔伯帶來的家眷,就沒人敢要求皇宮裡的侍從給他們開小灶,萬一被仇家當把柄告上去就完蛋了。
唯一過得舒服點的,也就只有玉台殿了,因為那是燕王的臨時住所。
皇帝駕崩前,燕王已經手握兵權,但這並非皇帝的縱容。
宮裡年長的太監嬤嬤都心知肚明——這對皇家親兄弟關係一直很複雜。
當年太后還是貴妃,到了三十二歲才生下第二個兒子。
也就是說,陸騁出生的時候,貴妃的長子陸馳已經十四歲。
兄弟倆本來就玩不到一起。
貴妃年輕的時候是名動四海的美人,也有過三五年寵冠後宮的日子。
當時因為皇后沒有兒子,貴妃的長子陸馳就有成為儲君的機會。
那時候,風聲確實很大,宮裡宮外對待陸馳,默認他是儲君。
但是皇帝的寵幸有期限,貴妃逐漸失寵後,陸馳的待遇也隨之一落千丈。
後來因為貴妃的親哥哥在邊疆一次戰役中出現重大失誤,貴妃受到牽連,幾乎處在被褫奪封號打入冷宮的絕境。
這個時候,貴妃把自己不到四歲的小兒子陸騁主動過繼給當時的皇后。
儲君的預備頭銜,也就從陸馳的腦袋上,無縫轉移給幼弟陸騁。
擁有過再失去的滋味,不好受。
貴妃為了保住地位,要求陸馳要好好巴結弟弟陸騁,必須把親兄弟的感情延續下去。
身為兄長,讓他去巴結幼弟,對於失去儲君之位的陸馳,簡直是奇恥大辱。
他對弟弟原本就不深厚的感情,直接轉換為恨意。
他弟弟陸騁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他那時候才四歲,對皇位沒有興致,屬於對生母需求遠大於權力的年紀。